长征中红军翻越雪山都遇到哪些困难? 红军长征先后翻越了哪些雪山

来源:编辑vide

天气寒冷、空气稀薄、雨雪交加、道路艰险,是雪山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翻越的夹金山为例,其位于四川省西部,海拔约4500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天气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有“神山”之称。杨得志回忆道:“这里气候多变,反复无常,明明是太阳当头,万里无云,一阵急风便搅得雪雾弥漫,使人头昏眼花。这样寒冷的气候和神话般的情景,不要说盛夏六月,十冬腊月在南方也是绝对没有的。”


聂荣臻在回忆翻越夹金山时写道:“上午爬山,开始是原始森林,一片片,一丛丛,铺撒在浩瀚的六月雪中,奇特的景色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大家劲头很足。但一过中午,天气骤变,先是大雾,随后是毛毛细雨,转眼又变成了霏霏白雪,随风狂舞,红军战士一个个都变成了雪人。尤其到了傍晚,天气奇冷,我们把能穿的都穿在身上。”


再如红2、红6军团翻越的哈巴雪山,其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到处是被金沙江、澜沧江激流冲刷而成的沟壑峡谷,陡峭异常。许多雪峰海拔5000多米,主峰则高达5500米以上。寒风吹起山上积雪,宛如一条玉龙在天际飞舞。红四方面军在西进甘孜途中翻越了横亘在丹巴、道孚之间的党岭山。党岭山为折多山主峰,海拔5000米左右,上山下山约100公里。当时处于最寒冷的季节,翻越党岭山途中,风雪无情地向着饥饿、寒冷和疲乏的红军队伍扑来。

《朱德传》中记载:“部队迎着风雪,向直插云天的陡峭冰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陡越滑,空气越稀薄,越觉得喘不过气,头晕脑胀、四肢无力。到山顶时已是中午,但太阳完全被遮住,加上风雪弥漫。就像傍晚一样昏暗。接着便是漫漫长夜,狂风雪浪一阵阵袭来,不少战士被暴风雪吞噬。”


除了雪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外,饥饿和寒冷也给红军带来严峻考验。一是红军经过长途行军和作战,体力消耗很大。二是红军将士大多数来自水乡泽国,对严寒和稀薄的空气很不适应,到了雪线以上严重缺氧,人人感到如秤砣压胸。杨得志曾回忆:“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胸口像堵着团团棉絮,呼吸非常困难。……战士们说‘天冷我们倒不怕,可这地方怎么连气都喘不过来呀!’”三是缺乏御寒的装备。红军战士从南方一路转战而来,衣着单薄,在雪山上只好靠吃辣椒、生姜御寒,许多战士被冻伤甚至牺牲。据萧克回忆:“过金沙江后,开始翻大雪山。总司令部早就来电报,要我们带衣服、辣椒和酒。那时已是4月底了,天气很热。我们也不懂,有的部队把棉衣、毛衣都丢掉了。……走着走着,地上都是雪了,气温也骤然下降。”四是红军对雪山的地理知识了解不多。在翻越雪山时,有的战士不知沟壑深浅,不慎跌进深谷。有的战士爬雪山累了就坐下来休息,结果再也起不来了。

《任弼时传》在描述红2、红6军团翻越雪山的艰苦时写道:“高原缺氧,举步维艰,特别是过雪山时,战士衣衫单薄,靠姜汤、辣椒刺激起来的热量,难以抵挡行军的疲惫,倘若脚下一软倒在雪山上,从此再也起不来了!部队行军速度虽然降到每日二三十华里,依然是‘病亡增大,体力甚疲劳’”。无情的雪山,夺去了许多战士的生命,据聂荣臻回忆:“我们警卫班的同志,身体都比较健壮,有的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倒下来就完了。在山上我们牺牲了一些同志。”红2、红6军团由于严寒、缺粮和缺氧,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


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在翻越雪山前,红军尽可能地做好登山准备。如筹集羊皮、棉衣等御寒衣物,购买白酒、辣椒等发热和抗寒食品,每个人准备一根拐棍等,但因当地人烟稀少、地瘠民贫而无法满足需求。

在翻越雪山途中,红军指战员充分发挥阶级友爱,开展体力互助,党员干部纷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朱德、贺龙等红军高级指挥员,都将自己的乘马用来帮助体弱的战士。不少战士就拉着马尾巴翻越了大雪山。据徐向前回忆:“翻越大雪山党岭时,我们为保证他(朱德)的安全,令部队给他备好坐骑、担架,他都让给伤病员用、自己坚持步行。夜晚宿营在半山腰,冻得无法睡觉,就给大家讲故事,话革命,鼓舞同志们战胜风暴雪山,胜利实现北上计划。”



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有:
1、在军事上
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敌军的围追堵截,地上几十万大军前面堵,后边追,左右拦截,这就靠红军和敌人英勇作战,就是一个打,那真叫一个杀开一条血路,夺路而行;当然,全靠打也不行,还靠一个走,这个走不是慌慌张张地跑,象长征初期时叫敌人撵着跑,遵义会议后,在毛公泽东先生领导下,我军打,打得好,走,走的妙,时时处处主动,最终胜利完成长征。
2、在生活上
工农红军异常艰苦,没有粮食吃,就吃野菜,甚至吃皮带,皮鞋。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由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采取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
3、在环境上
长征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在高耸云霄,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人一踏上去就陷下去。给红军生命造成威胁。
4、内部的矛盾
这不可否认是严重影响长征的内部阻力,靠什么来克服,一要靠党内民主,靠做大多数人的说服工作;二要靠坚决地斗争,最典型的就是和张国焘的斗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也不必赘述。其实还有很多困难,如缺医少药,如伤病困扰,如疲劳困乏等等,都是困难重重,让人们不得不对当年的红军无限地敬佩。他们的事迹,是人类历史上很少几件已超出人类耐受力极限而彰显人类毅力勇气和顽强精神的事迹之一。

扩展资料:
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过程中,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历史事件)

“雪皑皑,野茫茫”,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爬雪山,过草地”,是对红军长征艰苦状况、奋斗精神最简洁最生动的描述和概括。
雪山行军,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行军之一。红军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山高谷深,气候变幻无常。
红军广大指战员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战胜重重困难险阻,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使“雪山低头迎远客”,红军征服了那些被称为“神山”和“鬼门关”的雪山。
那么,红军长征中都翻越了哪些雪山?红军是如何征服这些雪山的?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川康边地区翻越了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的大雪山——夹金山。它位于四川宝兴之西北、懋功之南、理县之西南,海拔 4900余米,高入云霄,只见山峰高而不见其顶。它终年积雪,冰雪遍地,别说人上不去,就是鸟也不易飞过。红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雪山挑战。他们强帮弱,大助小,走不动的扶着走,扶不动的抬着走,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含一口雪,手拉着手艰难地向前迈进。他们利用铁铲在冰雪上挖着踏雪孔,后面的人则沿着他们趟出的蜿蜒曲折的雪路往上爬。仰面看,头顶上有人,低头看,脚底下也有人。有时,顷刻间,雪山突然变脸,犹如银蛇狂舞,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大雪夹着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不少红军指战员猝不及防,被滑倒在冰雪山下,再也没有站起来。但是,红军指战员并没有被狂风暴雪所吓倒,他们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闯过了号称“神山”的雪山。
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又相继翻越了梦笔山、长板山(又称亚克夏山、马塘梁子)、仓德山(又称昌德山、昌德梁子)、打古山(又称拖罗岗、施罗山、塔鲁岗)等雪山。雪山地区的行程约31天,1350公里。
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翻越的雪山
1936年4月至7月,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翻越了雅哈雪山、磊雪山、小雪山、茨布腊山、扎拉牙卡山、藏巴拉雪山、东隆山、米拉山、玉龙等雪山。 雅哈雪山是红二、六军团从云南渡金沙江后北上西康甘孜途中,于1936年4月底中翻越的一座大雪山。雅哈雪山海拔5300米,雪峰林立,高耸云端,金沙江、澜沧江的激流不断冲涮的峡谷陡峭异常,很难通行。尽管雪山陡峭险峻,道路崎岖,气候严寒,行走时呼吸困难,红二、六军团广大指战员还是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把哈巴雪山踩在了脚下。
红四方面军翻越的雪山
1935年6月至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先后翻越了虹桥山、鹧鸪山、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夹金山、格达梁子、党岭山、折多山、罗锅梁子、剪子湾山、卡子拉山(喜委拉卡山)等雪山。在所经过的四川、西康、青海、甘肃四省内,翻越了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共5座,其中梦笔山、夹金山都是两次经过,虹桥山、折多山、巴郎山是一次经过。虹桥山海拔4592米,是红四方面军翻过的雪山中最高的一座。虹桥山云雾笼罩,根本看不见山顶,爬山时气候变化无常,时而骄阳似火,时而又狂风大作,暴雨挟冰雹同时袭击,当接近山顶时,大雨变成了鹅毛大雪,像柳絮一般在天空飞舞,覆盖了前进的道路。但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困苦,终于征服了4000多米高的山。
红军指战员经过长途跋涉和一次次战斗,已经疲惫不堪,缺衣少食。但在大雪山——人类生存极限的挑战面前,红军战士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冒风雪,战严寒,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许多红军战士累倒、冻僵,长眠在雪山上。
党岭雪山,海拔5000多米,是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高雪山。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风暴、雪崩不断,在附近老百姓心目中,就像一道噬人生命的鬼门关。就是在这样一座被视为“鬼门关”的大山面前,英勇的红军指战员发扬不怕艰难困苦和大无畏牺牲精神,将不可一世的大雪山踩在了脚下。然而,为此许多战士埋骨于巍巍雪山间。

19351068718:长征时,红军遇上哪些困难?
蓬浩尹答: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3、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

19351068718: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蓬浩尹答:4.内部的矛盾,这不可否认是严重影响长征的内部阻力,靠什么来克服,一要靠党内民主,靠做大多数人的说服工作;二要靠坚决地斗争,最典型的就是和张国焘的斗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也不必赘述。其实还有很多困难,如缺医少药,如伤病困扰,如疲劳困乏等等,都是困难重重,让人们不得不对当年的红军无限地...

19351068718: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面,讲述的长征主要面临的困难有哪一些?
蓬浩尹答:在长征途中面临的困难有很多,一个是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另一个是自然的条件,雪山草地第三个呢,就是粮食,还有呢,衣服这一些都没有有保障,还有一些在政治上意见不一致

19351068718:红军长征怎样翻越岷山?
蓬浩尹答:翻越大雪山必须要有足够的冬衣,最好还要有御寒的烧酒。可惜这两样红军都缺。山下人烟稀少,根本无法找到两万人所用的棉衣,烧酒也很少。当时部队指战员们不仅衣衫褴褛,绝大部分是湘、闽、赣、粤籍,从没有见过如此高峻的雪山,也没有经历过严寒刺骨的气候。穿着单衣的红军翻越雪山时,越走越冷,...

19351068718:红军长征过雪山概述
蓬浩尹答: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总之帮你一下吧!呵呵 1936年5月,红12团担负红二军团的前卫团,在前边开道。红军要经过的地方海拔3000米以上,雪山重重,峡谷纵列,是藏族聚居区,人烟稀少,物资匮乏,粮食奇缺。前进道路上要连续翻越3座5000米以上的大雪山。红军不仅要战胜雪山阻挡和恶劣气候的侵袭,更加严重...

19351068718:红军长征时期都有哪些险恶环境?
蓬浩尹答:一、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红军战士身着单衣面对高海拔和严寒,不少人在极端天气中冻伤甚至牺牲。二、红军在恶劣环境中坚持斗争,一位被俘战士宁愿牺牲也不向敌人妥协,另一位战士在宣传革命途中牺牲,手中仍紧握铁锤。三、红军在草地上的艰苦行军,沼泽地的危险、气候变化、疾病和食物...

19351068718:红军长征困难和解决方法
蓬浩尹答: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14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走过了荒草地,翻过了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中克服的困难 1. 过雪山,饥寒...

19351068718:红军长征中克服了哪些困难?
蓬浩尹答:一、过雪山,饥寒交迫。长征是红军的一次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巧渡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飞夺卢定桥。在饥饿、受伤、中弹,甚至是死亡的种种困难折磨下,红军战士决不低头,决不屈服,因为他们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二、被俘也绝不妥协。长征中有一位红军战士不幸被俘,反动派要杀...

19351068718:红军翻越雪山后是怎样的情景
蓬浩尹答:红军翻越雪山后的情景:红军过雪山,红军长征期间重要事件。红军过雪山,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行军之一。红军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山高谷深,气候变幻无常。拓展知识:红军翻越雪山后,他们经历了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前行,不畏艰险,不惧困难...

19351068718:长征的艰难经历有哪些
蓬浩尹答: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紧紧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头。雪山草地难走,红军硬是靠双脚踩出了一条北上抗日的路。过雪山时,他穿着一件单衣,在风、雪、冰、雹中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但红军战士毫不畏缩,仍然顶风冒雪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