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常见细胞与结晶的形态特征 尿液中像细胞一样的结晶是什么结晶

来源:编辑vide
一)酸性尿液中的结晶

酸性尿液内的结晶包括草酸钙结晶、尿酸结晶、非晶形尿酸盐、硫酸钙结晶及马尿酸结晶等。

1.草酸钙结晶: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有两条对角线相互交叉,有时呈菱形,偶见哑铃型或饼形,与红细胞相似,结晶溶于盐酸但不溶于乙酸与氢氧化钠。新鲜尿液有大量的草酸钙结晶,并伴有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刺激症状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 草酸钙结晶有两种类型: 双水草酸钙和单水草酸钙,他们通常同时存在于同一标本。前者常呈典型的菱形,后者常呈亚铃形或卵圆形。草酸钙结晶只有在体积较大或者聚集成簇时有较强的折光性,但即使这样其折射强度也不大。单水草酸钙折光性强度较双水草酸钙大。在摄入巧克力、甜菜根、花生、大黄、菠菜后,在正常人尿液中也可以出现草酸钙结晶。结石症患者、高草酸尿患者和乙二醇中毒患者尿液中都可发现草酸钙结晶。如草酸盐排出增多,患者临床表现出尿路刺激症状( 尿痛、尿频、尿急) 或有肾绞痛。

2.尿酸结晶: 呈黄色、暗棕色,其形状为三菱形、哑铃型、蝶形或不规则形。尿酸结晶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加氨水溶解又形成尿酸铵结晶。

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使大量尿酸沉淀与肾小管及间质中,可以产生高尿酸肾病及尿酸结石,引起肾小管堵塞以及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时也可看见高尿酸盐尿,可引起肾衰竭。高尿酸亦可见

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等。

正常情况下如多食含高嘌呤的动物内脏可使尿中尿酸增加,但在急性痛风症、小儿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白血病时,因细胞核大量分解,也可排出大量尿酸盐。在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

3.非结晶性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尿酸钾尿酸钙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非结晶形状颗粒沉淀物,在淡色尿中无色,在低温、浓尿或酸性较强的尿液中容易析出沉淀。

(二)碱性尿液中的结晶

碱性尿液内的结晶,一般是磷酸盐类结晶,包括非晶形磷酸盐、磷酸铵镁、磷酸钙、碳酸钙、尿酸铵及尿酸钙等。

1.非晶型磷酸盐:非晶型磷酸盐为白色颗粒状,属于正常代谢产物,无临床意义。

2.磷酸铵镁结晶:磷酸铵镁结晶无色,呈正方形、信封状或羽毛状,有强折光性。感染引起结石时,尿液中常出现尿酸镁结晶。 3. 磷酸钙结晶:磷酸钙结晶有非晶型、粒状形、三菱形,排列成星状或束状。如果长期在尿液中见到大量磷酸钙结晶,则应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性中毒或因长期卧床引起的骨质脱钙。

(三)其他结晶

1.胆红素结晶:胆红素结晶为成束的针状或小块状、橘红色结晶,可被白细胞吞噬而存在于其体内,由于氧化时可呈现非晶型色素颗粒,加硝酸后因为氧化成为胆绿素,可溶于氢氧化钠或氯仿中。

2.胱氨酸结晶:胱氨酸结晶无色、六边形,边缘清晰、折光性强的薄片状晶体,由蛋白质分解而来,尿沉淀物中少见。不溶于乙酸而溶于盐酸,能迅速溶解于氨水中,而加乙酸可重新出现。胱氨酸实验可见蓝色或绿色反应。健康人尿液中少见,大量胱氨酸结晶是肾或膀胱结石的先兆。

3. 亮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呈淡黄色或褐色小球形,并有密集辐射状条纹,折光性强,不溶于盐酸而溶于乙酸,亮氨酸实验呈蓝色反应,加热也不还原。亮氨酸结晶是尿亮氨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

4. 酪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为略带黑色的针形,呈束状或羽毛状,可溶于氢氧化铵而不溶于乙酸,酪氨酸试验呈绿色的阳性反应。尿中出现酪氨酸结晶为蛋白质分解产物,少见,多与亮氨酸结晶同时出现,多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

5. 胆固醇结晶:胆固醇结晶的外形为缺角的长方形或方形,无色透明,常浮于尿液的表面,可溶于氯仿、乙醚。健康人尿液中少见,可见于膀胱炎及肾盂肾炎。胆固醇结晶常见于乳糜尿,偶见于脓尿中。在脂肪尿患者和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中也可出现,而在其他的脂代谢异常患者尿液中较罕见。

6. 药物结晶:药物结晶主要有磺胺类药物结晶,如磺胺嘧啶结晶呈不对称麦秆束状,也可呈球状。磺胺类药物结晶可溶于丙酮。部分服用磺胺药物患者的尿中可出现此结晶,多与用药过量有关。服用磺胺药须注意几点: ①每日尿量保持在1 500 ~2 000 ml 以上; ②加用小苏打碱化尿液以减少肾脏损害; ③长时间服药需进行尿常规检查; ④肾功能不良、老年患者慎用;⑤避免与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及链霉素等。

7.造影剂结晶:使用放射造影剂泛影酸、碘番酸和泛影葡胺结晶,尿液也会出现相关的结晶。泛影酸结晶和胆固醇结晶相似,但不同的是前者呈规则的平行四边形,无缺角现象。碘番酸结晶呈球形,轮廓不清,边缘模糊。泛影蒲胺结晶呈细针形,辐射状排列。

尿液常见细胞与结晶成份的形态特征~

尿液检查是最常用的医学检验项目之一,对泌尿系统乃至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检查内容的核心。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经典的检验项目,它和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常规检查的全部内容,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但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应用价值。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内容

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

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有机成分中包含细胞成分、管型成分以及其他有机成分等。无机成分主要为结晶,可分为生理性结晶、病理性结晶、药物结晶三大类。

鉴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术界非常注意尿液检查方法学的标准化、规范化。我国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提出了尿常规检查标准化问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学检验与尿液分析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我国尿沉渣的推荐标准。

200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尿液检查的行业标准首次规范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尿液常规检查方法。

2009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与尿液检验学组召开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高峰论坛”,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标准化和应用自动化仪器对镜检筛选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现在我国所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方法通常采用一般显微镜检查法及尿液涂片染色检查。

尿液涂片染色检查即利用结晶紫和沙黄两种色素对尿沉渣进行染色,使得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使其形态、结构显示清晰,易于辨认,尤其是对白细胞与各种管型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及检验的临床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有助于掌握尿液中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与白细胞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其他小型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细胞、诊断各种泌尿系统疾患、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尿液中发现较多的红细胞,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新鲜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与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关系,准确辨认和鉴别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对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又与尿液的酸碱度、比重、渗透量、标本存放时间等有密切关系,所以在形态确认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应引起检验人员的重视。

临床上一般以肾穿刺活检作为金标准来确诊血尿来源定位的肾病的鉴别诊断。由于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目前多用对尿中的红细胞形态观察和分类,作为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辅助方法,实践也证明是安全、价廉、有效的实验诊断手段。

检验尿液沉渣中的病毒感染细胞及其包涵体,是诊断泌尿系统病毒感染的可行手段之一。包涵体是某些病毒在易感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内进行增殖、复制时聚集而成的小体。通常可用瑞—吉染色法进行显微镜检查,若能仔细查验,可获得一定的阳性率。观察细胞被病毒感染的特征和包涵体,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尿液中有细菌吗?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脏、输尿管和膀胱是无菌的,尿道也是无菌的。但是在接近尿道口部位1~2cm 处,特别是女性,可能会有少数细菌寄生,此外尿道周围皮肤的污染也是造成尿液可能被细菌污染的原因。新鲜排出的尿液是基本无菌的,非离心尿液涂片、干燥、染色后镜检,平均每油镜视野中细菌数量应该小于1 个。当尿液中携带的细菌的数量超过104~105个/ml时,可称为菌尿。

引发尿路感染的细菌有些可在尿液中查到,根据形态学可辨认的细菌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真菌、酵母菌等。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查过程中,若可识别出的细菌数量较多时,应在报告中大致描述其种类和形态,并应及时向临床医生提出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和鉴定的建议。常规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一般不需确认细菌存在与否,更不能确认细菌种类,但可以作提示性报告。

传统镜检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逐步深入,对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价值理解逐步提高,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逐步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医院依然忽视“尿沉渣镜检”。

目前在检验学界被广泛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自动识别系统是根据数字成像原理,近年来新兴的尿液分析技术,方法简单、快速、自动化程度高。根据数字成像原理采用数字摄像机和显微镜光学系统采图,计算机对目标图像的特征参数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池中的尿有形成分进行分类计数。仪器使用时间越长,数据库越丰富,识别能力越强。根据仪器的原理和内存的数据库不同,对有形成分的识

正常尿液中含有许多晶体物质和非晶体物质,在饱和状态下,这些物质因尿液酸碱度、温度改变,代谢紊乱或缺乏抑制晶体沉淀的物质而发生沉淀,形成尿结晶。尿结晶有时外观混浊,常促使病人就医。 尿中出现的结晶。其成分除包括草酸钙,磷酸钙,磷酸镁铵(磷酸三盐),尿酸及尿酸盐等结晶外,还包括磺胺及其它药物析出的结晶。产生尿结晶的现象称晶体尿。

13112119557:尿液白色浑浊是感染还是结晶?如何诊断和治疗?
谭迫昌答:尿液的异常变化,尤其白色浑浊,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可能的原因: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的征兆,当细菌侵入尿道,感染引发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细菌,会呈现白色浑浊。此时,及时做个尿常规检查,白细胞和脓细胞的增多会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结晶尿也常见于尿酸过高的人,尿液冷却时,尿酸结晶...

13112119557:盐类结晶尿是什么意思?
谭迫昌答:盐类结晶尿的定义和症状特征 盐类结晶尿是指尿液中盐类浓度超过饱和度而形成的尿石或尿晶体。常见的盐类结晶尿有草酸钙结晶尿、草酸铵结晶尿、尿酸结晶尿等。其症状特征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中有沉淀物、有时伴有血尿等。盐类结晶尿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盐类结晶尿的危害十分明显,一旦长期患病,容易导致肾...

13112119557:尿液内细胞管型有几种?各有何临床意义?各举一例
谭迫昌答:管型尿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正常人12小时尿中管型应少于5000个,每毫升尿内含2~5个,或每一低倍镜视野小于1个。如果尿液中管型增多,称为管型尿。各种管型的临床意义如下:(1)细胞管型尿:①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13112119557:尿液的一般形状检查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谭迫昌答:(3)透明度:正常新鲜的尿液是透明的,放置后可出现轻微混浊。碱性尿时易析出灰白色结晶,酸性尿时呈淡红色结晶。新鲜尿液混浊可见于血尿、脓尿、菌尿、脂尿、乳糜尿或尿液含有多量的上皮细胞。(4)尿的气味:尿液长时间放置,因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如尿液新排出即有氨味,常提示有慢性膀胱炎和慢性...

13112119557:尿液的哪三种异样暗示了你的身体有问题?
谭迫昌答:(2)乳糜尿 这样的尿液颜色和牛奶类似,时有白色凝块发生,常是丝虫病或肾周围淋巴管梗阻导致。(3)白色混浊尿 当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淋病、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后,尿液呈现乳白色,并有结晶发生。(4)黑色尿 患者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现象之后,就会有黑色尿出现。如疟疾、黑色素瘤。(5)紫色尿 ...

13112119557:请问尿液异常有何临床表现?
谭迫昌答:1.血尿 当尿液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时称为血尿。血尿分为肉眼血尿与镜下血尿。临床上常根据血尿在排尿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分为尿道溢血、初血尿、终末血尿、全程血尿。血尿常见于无痛性血尿、血尿伴肾绞痛、血尿伴膀胱刺激症状、血尿伴下尿路梗阻、血尿伴腹部肿块,血尿与年龄、全身性疾病、邻近器官疾病相关,...

13112119557:常规尿液检查结果,求解读
谭迫昌答:尿常规检查的参考值 1、尿白细胞(LEU)→标准值或现象:-(此项目无病变的情况下一般不予筛查) 2、亚硝酸盐(NIT)→标准值或现象:-(此项目普通情况下一般不予筛查) 3、尿蛋白(PRO)→标准值或现象:+-(+表示轻度白色混浊,-表示清淡无混浊,两者或介于两者之间为正常) 4、葡萄糖(GLU-U)→标准值或现象:-(蓝色...

13112119557:尿液结晶是什么意思高?
谭迫昌答:尿液结晶有很多种类,如尿酸盐结晶、草酸盐结晶、磷酸盐结晶、铁盐结晶、尿囊素结晶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尿液结晶通常与身体的代谢和排泄有关,例如,尿酸盐结晶与痛风、草酸盐结晶与肾结石等有关。避免尿液结晶的形成有许多方法。最重要的是饮食调整。合理的饮食有助于平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降低结晶的...

13112119557:尿沉渣结晶检查的话,能查出什么?
谭迫昌答:普遍问题 一切时间排出去尿都膀胱炎、老年人尿路感染,小肾成分检测送尿量为5-10ml,正常检测的结果是少于三个红细胞和少于五个白细胞。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或鳞状小管间质性肾炎和尿沉渣结晶试验是尿沉渣试验的内容之一。尿液结晶与尿液pH值有一定关系。尿液结晶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草酸钙晶体、无定...

13112119557:尿常规的正常结晶标记
谭迫昌答:到底该怎么阅读尿检报告呢? 尿常规项目大致可分为四大类:肾病类、糖尿病类、泌尿感染类以及其他疾病类。 肾病类项目 酸碱度(pH)、比重(SG)、隐血或红细胞(BLD、ERY)、蛋白质(PRO)和颜色(COL)。正常参考值分别为:4.6~8.0、1.005~1.030,阳性、阴性,淡黄色至深黄色。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