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独立团所属129师386旅,旅长的原型是陈庚吗? 亮剑里面的八路军386旅独立团真的存在吗?

来源:编辑vide

原型是陈赓将军。

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就是陈庚将军,小说里没有虚构,电视剧中旅长的形象完全依照了陈庚将军的形象,而且彭德怀(时任八路军副总指挥)也没有变化。 普遍认为《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以王近山将军为原形,加之其他人的事迹混合虚构的。

扩展资料: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

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1952年,毛泽东主席点将陈赓筹建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央特科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陈赓



剧中我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是原新一团后来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顶头上司,历史上确实有原型,系黄埔高材生,履职过中央特科,带兵打仗非常有一套,终成一代名将,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作为独立团团长,我八路军在晋西北主力铁三角中的一员战将,李云龙在军中的资历非常老,红四军时就已经是团长了,且履建战功,但也履次犯错,从团长被撸到马夫喂马,当伙头军背黑锅。

开篇第一集,李云龙就违抗上级战场命令,率所部新一团硬是从日军正面突围,端掉了日军精锐坂田联队的指挥所,战后被撤了团长职务,发配到军区服装厂当厂长,随即,被任命为打了败仗的独立团团长。

李云龙率领所部在战斗中成长,经常伏击日伪军的交通线,打劫军用物资以战养战,独立团不断发展壮大,剧中有两次非常典型的战斗,让李云龙捞了大鱼,但第386旅旅长也不含糊,在李云龙发了点小财之际,都“趁火打劫”了。

亲率一营的李云龙,撞上了狗屎运,竟然全歼了日军华北方面军组织的军官观慕团,全歼以第21旅团少将旅团长领衔的100余名佐尉级军官,缴获了一把将级指挥刀和6把大佐军官配刀。


日军军官是刀在人在,要打死一个少将级别的军官难上加难,所以这把少将军刀非常珍贵,被第386旅旅长硬是要走了,李云龙想留也留不住。

于是,李云龙就将一把日军大佐的指挥刀送给了晋绥军第358团上校团长楚云飞,回赠其送了一把比利时产勃朗宁小手枪。


大佐军官刀,正常战斗要缴获也非常不容易,抗战时全歼齐装满员的一个3800人的日军野战联队,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大佐军刀也非常珍贵。

另外,团副孔捷率一个营的兵力,搞来了万家镇皇协军的一个骑兵营,李云龙喝着小酒正沾沾自喜时,第386旅旅长的电话来了,说是恭喜李云龙小子发大财了。

李云龙知道新来的政委打了小报告,此事想瞒也瞒不住了,只得将缴获皇协军一个骑兵营的情况如实向领导汇报。

但李云龙做梦也想不到,辛辛苦苦弄来的一个骑兵营,竟然被旅长打劫了两个骑兵连,只给独立团留下了一个骑兵连,用李云龙的话来说,“真他娘的官大一级压死人”。

李云龙心疼也没办法,面对顶头上司的“压榨”,只得乖乖就范,按旅长意思办,到手的骑兵营立马缩水成了骑兵连,旅长一个电话抢走了独立团三分之二的战利品。



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就是陈庚将军,小说里没有虚构,电视剧中旅长的形象完全依照了陈庚将军的形象,而且彭德怀(时任八路军副总指挥)也没有变化。 当时按国民革命军乙种师编制,八路军各师为二单位制:每师辖二旅、每旅辖二团。独立团及提到的新一团等,为我军自行扩编的建制,按说独立团的建制应归师以上单位节制,但是当时我军各级建制人员装备普遍缺编、训练不足等原因,而且多多少少承担了军分区的任务,因此独立团归旅建制也可以理解。 普遍认为《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以王近山将军为原形,加之其他人的事迹混合虚构的。

原型是陈赓将军。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亮剑》中独立团所属129师386旅旅长原型是陈赓,亮剑里面发生的事也都是真实存在过得,当时的的他确实非常厉害。

为什么《亮剑》里独立团受386旅管?独立团不是越过旅级的吗?~

军师旅团营连排,这是普通的编制。虽然说亮剑是个军事题材电视剧,从剧情角度讲没有太大问题。
1.独立团李云龙的上级,那位戴眼镜的旅长,从长征时期就一直是李云龙的老领导老上级,剧情里交代过,对于李云龙这种刺头型的,也只服他管。长征时李云龙抢粮食犯错误降级也是在他手下混。

2.独立团,原本是一个打残了的二流部队,虽然最后李云龙和部下私下发展到了几万人,超编超规模,但依旧是团的编制,剧情是129师386旅的编制以下,还有另外2个团,新一团和新二团,团长是孔捷、丁伟。一个旅三个团的编制,是正确无误的。后来老李那几万人编了一个师,也是符合常理的

3,独立,是部分权利权限的独立,可以独自执行战斗计划和战斗任务,但是还是要服从上级指挥。

李云龙(1919~1965)福建长汀人[1],中共名将,于1933年跟随红三军团参加了长征,1936年入党。
抗日战争时期,在林彪指挥的115师343旅686团2营,在平型关战役里曾中弹负伤。解放战争时期,李云龙曾担任100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在部队改编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师。1951年1月,所在部队再次改编为炮兵第63师,并于三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期间击落敌机数架。
1965年李云龙因病逝世,安葬于南京雨花台功德园。
中文名
李云龙
外文名
Li Yunlong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长汀
人物生平
红军时期
1919年,李云龙出生在福建长汀县,他是客家人,祖辈一直很重视文化。小手工业者出身的李家,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好,但依然将李云龙送进私塾学习。
长汀是福建的边远山区,但由于地处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929年3月,红军入长汀,在这一带建起了苏维埃政府。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少年李云龙萌发了参加红军的想法。1933年2月,十四岁的李云龙来不及与亲人告别,就跟着红三军团走了。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在红三军团里,李云龙曾担任过司号员。后来因为他上过私塾,还写得一手好字,上级便安排他去当宣传员。1934年初冬,红军战略转移,离开中央苏区。李云龙也跟随红三军团北上。
长征途中,李云龙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湘江战役。湘江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余人。
长子李冀闽记得,父亲生前曾跟他谈起过湘江战役,“说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说起鲜血染红的湘江,他那种凝重肃穆的表情我永远无法忘记。”
长征途中,李云龙跟随红三军团参加了遵义战役、土城战斗、会理战斗等许多重要战役。除了惨烈的战役和战斗,长征途中李云龙还时刻要准备与病魔搏斗——部队进入四川以后,由于条件恶劣,再加上水土不服,李云龙全身溃烂,几乎失去了行动能力。但是,顽强的毅力一直支撑着李云龙。
1935年8月底,部队进入了环境险恶的草地,《第三军团史》中这样记载草地行军的情景,“天空不见飞鸟,地上没有走兽,到处是一丛丛野草,一个个泥潭,一片片散发腐臭气味的黑色污水。时而骄阳似火,热浪袭人;时而浓雾弥漫,天昏地暗;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红三军指战员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地理和气象条件下,艰难地在草地上行进。稍一不慎,踩进泥潭,就很难拔出脚来,有的指战员甚至被泥潭吞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种强度的行军,对于瘦小体弱的李云龙来说,更显得艰苦,时任十团政委的杨勇,“命令”李云龙拉着他的马尾巴一步一步向前挪,终于挪出了草地。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顺利结束,李云龙所在的红三军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师,为实现新的任务而战斗。
此时的李云龙,虽然年仅十六岁,但战争和苦难已经将他锤打成一名优秀的军人。而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也化作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也就是在到达陕北的第二年,李云龙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
1937年8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和第七十四师合编而成115师,李云龙成为115师的一员,于1937年8月30日由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
当时,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在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
1937年9月25日零时开始,战士们顶着狂风暴雨,涉急湍山洪,在拂晓前到达了指定地区,把全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343旅的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口袋底是第33军的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
25日晨5时半左右,敌第一辆汽车进入伏击圈,聂荣臻传令:沉住气,无命令不许开火。等板垣师团第21旅团千余人及汽车、大车300余辆进入伏击圈后,115师某团5连连长曾贤生率全连首先向敌冲杀,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最后一辆汽车。敌人拼命冲杀,反复争夺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激烈的战斗持续到27日白天,板垣师团21旅遭歼灭性打击。
平型关战役中,李云龙跟随115师343旅686团2营参战,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胸部中弹。战斗结束后,人们将李云龙送到后方医治。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医生为了防止伤口感染,就将纱布塞入他的胸腔消毒,如此反反复复,直到伤口最终愈合。
抗美援朝
解放战争中,李云龙曾担任100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100师师部与淞沪警备司令部高射炮指挥所合并改编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师。1951年1月,以高炮第3师机关及直属队和华东高炮第12团为基础,补充其他单位和部队组建炮兵第63师。
1951年3月, 63师接到紧急入朝的命令,李云龙率领63师的战士们,离开了繁华的大上海一路北上,到达朝鲜后便担任了保卫永柔机场的任务。4月7日夜里,部队刚刚进入阵地,就击落了一架美式B-26轰炸机。首战告捷,使全师上下士气大振。 4月8日,63师又击落敌机五架,击伤二架。
此后,为保护交通运输,上级下令将高炮63师调往中坪和阁岩一线执行防空任务。在这里,63师同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52年3月,63师转战“东线”,再次与敌人的“空中绞杀战”展开较量,一举击落敌机13架,击伤95架。1952年4月24日,李云龙配合20兵团参加“夏季战役”,击落敌炮兵校正机六架。63师在战斗中越打越硬,越打越强,取得了击落敌机233架的辉煌战绩。
亲人回忆
回忆起父亲,长子李冀闽感慨,与父亲相聚的岁月实在太短,“我的童年时代,父亲南征北战,无暇照顾家庭。到了十几岁,我外出求学,与他也是离多聚少。”
李冀闽对父亲的记忆定格在1965年。那一年父亲四十六岁,李冀闽二十岁。
如今距离父亲去世已经整整四十八年了,但让李冀闽觉得安慰的是,父亲的形象从来不曾模糊,“他说过的话,他走路的样子,他微笑的样子,我都清晰地记得。”
空暇的时间,李冀闽搜集着和父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他将那些资料收集起来,一段一段拼接起来,不经意间,竟然也有十几万字了。每读这些文字,李冀闽都仿佛看到了父亲——那个瘦弱的福建少年,怀着革命理想参加了红军,从此,他一往直前、义无反顾,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终于盼来了革命的胜利。他写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询问亲人的消息。年迈的母亲得知儿子还活着,顾不上写一封信,便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赶来团聚。见面时,千言万语却都化作了静默和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