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每踩一步痛一回? 一次搞懂足底筋膜炎和这些可能原因

来源:编辑vide

当你每踩一次地板脚底就剧痛一次,第一个想抓出的凶手是不是足底筋膜炎?没错,虽然足底筋膜炎是造成脚底痛常见的疾病之一,推估占求诊足部疾病患者的1-2成,但脚底痛其实还有如拇指外翻、种子骨障碍、疲劳性骨折等因素。我们先深入了解头号敌人足底筋膜炎,再一一厘清脚底哪个部位痛可能对应的还有哪些疾病。

脚底每踩一步痛一回? 一次搞懂足底筋膜炎和这些可能原因

足底筋膜炎症状

1. 疼痛会在未承重一段时间后,因再度承重而出现。最明显的症状是﹕早上起床脚踩到地板时足跟强烈刺痛,经一段时间行走后渐渐缓解,但站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又开始疼痛。

2. 疼痛部位从脚跟向前蔓延。

3. 接近脚踝的跟骨内侧足底及两侧有轻度肿胀。

4. 唯有在承重活动时产生的疼痛,也就是足踏地时产生的疼痛才是足底筋膜炎,疼痛强度每个患者不同,约1/3患者两侧同时发生,但可能一侧较严重,特别容易发生在作为蹬足的右脚。

©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

病因&危险因子

大部分足底筋膜炎是过度或不当使用,或因退化导致缓冲效果减少,而造成「绞盘机制」失效所致。一般好发于40-60岁族群或较年轻的跑者。

常见的内在危险因子﹕ 肥胖、扁平足、高弓足、足内旋、阿基里斯腱或足内部过紧绷、足跟腱挛缩、小腿三头肌紧绷或无力、脚跟脂肪垫萎缩。另外,虽然跟骨骨刺常伴随足底筋膜炎出现,但目前仍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常见的外在危险因子﹕ 有站立时间过久、跑者过度训练(例如突然增加跑步距离)、穿不适合的鞋子(如高跟鞋、不适脚的跑鞋)等。

©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

诊断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触诊,当足后跟内侧有局部压痛点,尤其将脚趾往上扳使足底筋膜拉紧时,局部压痛会更明显。

一般来说,抽血检验及X光检查对确诊足底筋膜炎没有助益,除非怀疑有合并其他病症时才会安排。而超音波检查能帮助侦测足底筋膜增厚及相关异常变化,但目前并没有被建议作为常规使用。核磁共振成像(MRI)也可显示足底筋膜增厚情形,但极少用来诊断足底筋膜炎。

治疗与缓解方法

足底筋膜炎多为自愈性疾病,高达90%接受适当保守治疗(非手术性的治疗)的患者在1年内明显缓解,仅约10%需要积极治疗。以下1-4是可帮助分散足底筋膜压力、初步减缓疼痛的保守治疗;5-7则在前述方法使用一段时间后,没有明显改善且继续影响生活,再依医师建议接受的保守治疗。8.则是那10%患者需要的积极治疗。

1. 训练足底的内在肌群,帮助支持足部以及分散压力。

2. 锻炼臀肌及核心肌群,因为与足底肌膜是筋膜线中的背线,将筋膜线锻炼起来会有所帮助。

3. 伸展放松小腿肚肌肉、阿基里斯腱。

缓解足底筋膜炎的瑜伽动作-头触膝伸展式

4. 扁平足、高弓足选择合脚、包覆性好,有足弓支撑及足底缓冲垫的鞋子,或进一步使用客制化矫正鞋垫辅助。

5. 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常作为短期使用,可减轻疼痛失能、减少发炎。如果使 用保守治疗3-4周以上症状没有改善,仍明显疼痛且影响生活,可在足底痛点局部注射类固醇,短期缓解疼痛。但因反复注射类固醇可能导致足跟脂肪垫萎缩或足底筋膜破裂,应避免在1年内于同样部位注射超过3次。

6. 增生疗法﹕强化足底筋膜韧带。即是将增生药剂(如高浓度葡萄糖水、维生素B12、自体血小板生长因子等)经超音波导引注射到足底筋膜,直接精准 *** 该部位修复。

7. 体外震波治疗﹕促使微血管新生,达到软组织再生及修复功能,但治疗时患部会暂时疼痛。

8. 一般来说,只有不到10%患者经6个月保守治疗仍无效,才需要手术治疗。治疗方法为切除部分足底筋膜,绝大多数患者都可得到满意的改善;目前发展出内视镜足底筋膜切除术,伤口只有1公分左右,恢复比传统方法快,伤口疼痛也可大幅减轻。

脚底痛还可能是这些原因!

疲劳性骨折﹕ 蹠骨(前脚掌附近的足弓顶点)发生刺痛、尖锐疼痛,外在感觉为脚背疼痛。

种子骨障碍﹕ 脚拇趾根部的拇趾球剧痛,一般较常见发生在左脚,若症状严重可能出现拇指外翻的现象。

拇指外翻﹕ 脚拇趾根部附近发生剧痛,拇趾往小趾方向偏移导致脚内侧向外凸出,是两脚都常见的症状,足弓塌陷会伴随拇指外翻一起出现。

脚底水泡﹕ 常见于初期跑者,主因除了脚底皮太嫩受不了几万步的触地摩擦、超出平常跑量;也可能因为鞋太大或太小、下雨天跑步双脚泡水等防护不当因素。

跟骨炎﹕ 疼痛位置多位于足跟正下方,与常见的足底筋膜炎的跟骨内前侧疼痛相当接近,常会被混淆而当成足底筋膜炎治疗。患者大多跟骨的正下方有触压痛,穿硬的鞋子或足跟直接踩在地板上会很不舒服,但不至于痛到无法走路。

种子骨与蹠骨位置 ©卫生福利部护理及健康照护司实证护理指引 ©illust A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