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莫扎特》 观后感 200-500字 求一篇电影《莫扎特》的观后感

来源:编辑vide
  《他是为音乐来到世界的》
  电影是借萨列里回忆莫扎特展开的,整个故事其实是萨列里和莫扎特之间的音乐交流与较量,更多地是借萨列里对音乐天才的绝望般地嫉妒,来反衬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在电影里,莫扎特是个举止粗俗、有着夸张神经质笑声的人。最后在萨列里的设计下,因为写《安魂曲》过于劳累,死在凌晨的床上。
  电影里的萨列里是谁?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提起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稍微有点文化知识的人应该都清楚。萨列里就是他们的老师。应该说萨列里也是很有音乐才华,但是他的才气在天才面前,如萤火之于太阳,正是因为这样,萨列里才生出如此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在电影中,萨列里恨的是:如此美妙的,只应来自上天的声音,为何上帝不将其授予自己,而授予这个轻狂少年。萨列里甚至埋怨上帝:给我欲望,却不给才华。世界上大多数的庸才都是如此。欲望和才华无法平衡,尤其欲望这头重重沉下来,才华那端却高高跷起来,最后让人疯狂。萨列里就是这样疯狂了。
  电影里的莫扎特无疑是不完美的。有点轻浮,可能轻浮对在天才来说真性情流露。有点自大,自大对天才来说是完全的自信。有点神经质,尤其那笑声,神经质于天 才来说,只是笑傲尘世权贵而已。所有的缺点对于莫扎特的音乐天才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个性细节。不过这样的莫扎特,对众多音迷来说,有点失落,因为莫扎特 的音乐太完美,所以大家希望他的其他一切也是完美。
  今晚,我特意在网上听了几曲莫扎特作品。音乐确实干净、纯真、优美,在这个不懂古典音乐的人听来,也知道这些音乐多么迷人。这些音乐应该在不知道的情况 下,在许多地方听过,比如电影的音乐背景。世人多么热爱莫扎特。甚至爱因斯坦说过:离开人世的一个遗憾是听不到莫扎特音乐。而一个导演更是极尽赞美之词: 天堂的定义就是——时时刻刻排演莫扎特的歌剧。中国钢琴家傅聪先生说过,贝多芬从人间走向天堂,而莫札特根本就是天仙下凡。
  从电影来看,从所了解的资料来看,莫扎特一生是贫穷潦倒的,最穷的时候,不得不低头向一个非常讨厌的权贵借钱。而他死后,尸体是仅仅裹着粗布,仍到一个大 土抗里,和其他的无名尸一起埋葬。可就是这样的人,他的音乐就是没有忧伤。所有的苦难在他伟大的心灵里被过滤成这些完美的音乐。
  莫扎特为音乐来到世界,又为音乐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是音乐之旅中永远的跋涉者。
  望采纳,谢谢!

求电影 莫扎特 观后感~

告诉你,我唯一的目的是尽量挣钱,越多越好;因为除了健康以外,金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莫扎特,1781年4月4日。
  
  
  
   我大学生活的前两年是在床上度过的,那时候我致力于研究床与天才之产生这一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课题。笛卡尔在床上发现了“我思故我在”,歌德躺在床上向别人口授诗歌和剧本,甚至邱吉尔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是在床上以奇特的卧姿完成大半的。但是我终于发现,致力于这项研究的同学大有人在,并且刻苦程度简直是疯狂,我却看不出任何他们能突然成为天才的希望,所以我就放弃了。这种放弃,对于曾经那个只有十八岁却一再坚持梦想的年轻人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残酷,当他淡淡一笑的时候,这种残酷深深印在了他内心深处,成为一种隐秘的疼痛。
  
  
   当《AMADEUS》结尾莫扎特向萨列里口述了一夜《安魂曲》之后颓然而言:“我想睡一会儿”,准确地说,是莫扎特安祥自得地躺在大床上,萨列里蜷缩着在莫扎特儿子的床上将就的时候,我内心的疼痛被触及。我突然顿悟为什么长久以来我在床上度过了不少时间却始终没能成为天才。关键不在于你睡姿如何,也不在于你到底睡了多久,而在于你睡得那张床是不是上帝指定为天才专用,或者说你是否是amadeus,这个拉丁词汇的意思是:为上帝所宠爱。虽然莫扎特自己在1787年写给柯哈兹的信中说:“没有人对于作曲的研究下过我这样的功夫”,但是一个4岁写出第一首协奏曲,7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12岁写出第一部歌剧的人,除了天才还有其他更适合的称呼么?当我跟萨列里一道,看到那不曾做过任何一点修改的完美乐谱的时候,只有自然而然同意萨列里的看法:莫扎特是被上帝宠爱的,他的音乐是上帝早就写好放在他头脑之中的,而莫扎特只需要将其展现在世人面前,然后收获无数赞美。米开朗琪罗总是说他的天才是由于家乡“飘逸的空气”所致,那么莫扎特展现自身才华的时候真的如同呼吸一般自然顺畅。
   比难得的天才更难得的是如同罗曼·罗兰所言,莫扎特有“一颗完全健康而平衡的灵魂”。人类的痛苦是无穷的,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的凌虐,比如贫穷、疾病、人类的恶意等等;另一种则来自内心的彷徨、挣扎、苦闷诸如此种。世上的天才能逃过前一种痛苦的不乏其人,比如逍遥的笛卡尔,比如叔本华,但是仿佛一种特质,天才总是比常人背负着更多第二种形式的痛苦。太多疯狂的天才用自己绚烂野蛮的色彩涂满了自己脑海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凡高、荷尔德林等等优秀的大脑死于癫狂。也有如《A Beautiful Mind》所描述得John Nash那样行走在疯狂的刀刃而终于不自我毁灭的天才吧,但是只能说这种天才向我们完美展现了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义:看清世界的面目,然后爱世界。那个叫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孩子甚至没有任何内心迷乱的影子,他如同一块水晶,倒映得只是别人的机心和无奈,自己却沉迷于party、与妻子的嬉戏,开心时就发出那别具一格的笑声。他健康而平衡的灵魂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出现波澜——当别人冒犯他的骄傲。这时候他会说出:“看意大利歌剧时,那么多的高音在吼,尖叫,一对肥胖的情侣在那里翻白眼,抛媚眼。那不是爱情,那是垃圾。”这一点都不奇怪,骄傲是孩子气的一部分,即使是对他永远敬重的父亲。在父亲反对他脱离萨尔茨堡大主教而写信责备他的时候,他回信说:“你的来信,没有一行我认得出是我父亲写的。不错,那是一个父亲写的,但不是我的父亲写的。”
  
  
   是的,这样一个孩子就这样幸福地躺在了上帝出于宠爱而为他准备得床上了。我对上帝的不满在于,当莫扎特说“我在床上”了的时候,他断然不会如同一个贤惠温柔的女子一样说:“饭在锅里”。当无数的天才挣扎于内心的痛苦之时,莫扎特却挣扎于物质的匮乏虚弱的身体以及嫉妒者的陷害当中,既成的事实不容许我做如下的设想:如果,他不是以为尽快完成《安魂曲》可以多得到一大笔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确保锅里有饭,那么他在上帝为他指定的那张床上是不是可以多呆一会儿?天才可以自信地说“饭在锅里,我在床上”,这种美好的想法只能在诸如《Good Will Hunting》这样的电影里可以实现,在那里天才不仅心灵平衡,而且身体强健,可以在大公司里谋取高新的收入,即使一点心理疾病也会遇到Robin Williams这种永远教书育人的神奇老师得以痊愈。可惜,这剧本天才Ripley先生也有份参与编写,难免过于优待天才。事实的残酷在于:天才与庸人的存在同样不过是为了增添上帝的荣光,当你躺在属于自己的那张床上,天才也许拥有更大的窗户看到更美丽的风景。但是,天才的房间没有屋顶,就像风雨之中莫扎特从租来的棺木中滑入满是尸体的泥坑,上面没有墓碑。






建装 1021 任心磊 10 号 Salieri 之恨 1. 恨自己出生和莫扎特不同十分零六秒 F 大调快板(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 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莫扎特,我很早就知道他名字。 我还玩小孩游戏时,他已给帝王演奏了。甚至给罗马教皇演 奏。 我承认我嫉妒 当我听到他们给他的传令时,不是哪个杰出的小神童,而是 他父亲,那个教给他一切的人。 我父亲他不喜欢音乐,我告诉他,希望能像莫扎特一样。 他说“为什么?你想成为被训的猴子吗? 你想让我拖着你周游欧洲,像马戏团的怪物那样变戏法?” 怎么才能告诉他,音乐对我很重要 ?” 恨自己在奥地利皇室的地位被抢 2. 恨自己在奥地利皇室的地位被抢二十五分五十七秒,当国王问 Salieri 的看法时,他说: “把 莫扎特留在维也纳是个有趣的想法,大教主会勃然大怒! 若陛下愿意的话。” \f三十三分零四秒 莫扎特: “德语,请决定用德语。 ” 国王: “为什么?” 莫: “因为我已经有了最美妙的歌词。 ” …… 莫: “为什么不?非常吸引人。我的意思是故事吸引人,不 会展示闺房秘事。不会有伤风化,道德观念很强。充满了 德意志的传统美德。 ” …… 莫: “爱情! ” Salieri: “哦! 是爱情! 我们意大利人不懂爱情。 (一片笑声) ” 莫: “你们是不懂。意大利歌剧里,所有男高音都在尖叫, 愚蠢肥胖的情侣眼珠乱转,那不是爱情而是垃圾!陛下, 你选语言。我配上最美的音乐献给陛下。 ” 国王: “噢!就用德语。 ” 三十五分五十秒 莫弹奏 Salieri 写的那一小段进行曲。 莫。 “剩下的都一样,对不对?其实并不太好对吧?你试过 这个吗?是不是应该更…这样…?或者这样?好一些? 你觉得呢?” 国王是一脸喜色) ( 五十三分十三秒 国王: “早上好,宫廷作曲家这是我侄女伊丽莎白郡主。她 让我推荐一个合适的音乐老师。我有个极好的注意。 ” \fSalieri: “陛下,这对我是莫大的荣幸! 欣喜状) ( ” 国王: “我想的是莫扎特先生,你觉得怎么样?” Salieri: “这个想法很有趣,不过…” 3. 恨莫扎特抢走了他贪恋的女人四十一分十四秒 Salieri: “足有十分钟,幽灵般的音阶!…我爱上那个姑娘, 至少是贪恋她…我不能容忍任何人碰她, 尤其是那个可怜 虫。 ” 四十九分三十秒 Salieri: “那一刻我很确信,他夺走了她。那可怜虫夺走了 我亲爱的姑娘…” 4. 恨莫扎特的夫人如此的爱他五十六分三十二秒 莫扎特太太: “阁下.” Salieri:“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 Salieri: “…放在这里我保证绝对安全。 ” 莫扎特太太: “我真的不能那么做,他不知道我来这里。 ” Salieri: “这么说不是他让你来的?” 莫扎特太太: “这是我自己的注意。 ” …… \fSalieri: “今晚回来,一个人。 ” 1:05:46 莫扎特太太应邀来到 Salieri 家中 …… 5. 恨莫扎特取笑他的作品 1:25:09 莫扎特用 Salieri 的风格来演奏 用一种小丑的表情来弹奏,用放屁来结束这次弹奏。 Salieri: “嘲笑我吧!那笑着的不是莫扎特,那是上帝,上 帝借着那下流的笑声在嘲笑我。笑吧,向所有人展示我的 平庸。总有一天我要嘲笑你。在离开这世界之前,我要嘲 笑你。 ” 6. 恨莫扎特(上帝)没让他分享荣耀三十七分三十五秒 Salieri: “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对上帝歌唱,他给我渴望,又 让我失声。 为什么?告诉我。 他若不想让我用音乐赞美他, 为何要在我心中,种下渴望?让我充满欲望,却不给我天 资?” 2:52:58 Salieri: “仁慈的上帝,他毁掉了自己的宠儿,而没有让我 这个庸才分享一点他的荣耀。他杀了莫扎特,而让我或者 \f受折磨,三十二年的折磨,三十二年看着慢慢自己消亡。 我的音乐逐渐变得暗淡,都消失了,直到没人演奏它。而 他的……” の悲剧》 《W の悲剧》剧情简介三田静香是“海”剧团实习演员。 剧团决定公演推理作品 《W 的悲剧》 ,并通过考试选拔女主角摩子。菊地香被选中, 而静香被安排饰剧团女佣人兼幕后提词。 她在男朋友昭夫 鼓励下背熟了全剧的台词。一天夜晚,女明星羽鸟翔的资 助人堂原良造暴死她的房中。 为了避免因这桩丑闻断送自 己的名声,羽鸟翔以让她饰演女主角摩子为条件,恳求静 香当她的替身,此后,静香在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一个杀 人犯的替身,她把现实经历和角色性格融为一体.演得真 挚感人, 获得观众赞许。 散场后, 菊地香持刀扑向静香. 昭 夫因保护静香而受伤。昭夫向静香求爱,静香向昭夫表示 了自己要从头做起, 继续演戏的心清, 含着微笑向他告别。 实例女演员张钰向多家媒体透露,导演黄健中当着她的面与她 的一位朋友“小霞”发生过性关系。 随后黄健中的意思是和张钰 \f吃饭时, 被张钰下了套, 致使他“喝了两瓶啤酒后就神志迷糊, 完全不记得之后发生了什么” 事情并没有在此划上句号,后 , 来《中国广播影视报》刊登了黄健中、张纪中、于敏三人评 论张钰的文章,文中揭露张钰“为了上戏,曾找某导演的妻子 大闹, 自称被该导演强奸” “张钰‘借钱不还’ 拐走于敏手机’ 等等 、 ‘ ” 丑事,此举一出顿时让张钰火冒三丈,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 三名导演和《中国广播影视报》告上法庭,结果是两次败诉。 输了官司的张钰早就了报复的念头,曾多次和黄健中私下里 交涉,可是仍然是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的她终于使出了“杀手 锏” 又多次向媒体表示要揭露影视圈黑幕,终于昨日在“录音 , 带事件”中“张钰、小霞和黄健中吃饭的地方” 她拿出“保证书” , 和 20 多盘录像带、录音带,向媒体披露出影视圈的黑幕, “黄 鼠狼”的尾巴露了出来不说,还带出一长串肮脏的“下水” 众多 , 影视界人士也跟着倒了霉,娱乐圈有史以来性丑闻涉及面最 广,涉及人数最多的“性交易”事件在媒体的传遍下昭然于世。 附:《七宗罪》 在 26: 10 响起的背景音乐为巴赫的 《第 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又名《G 弦上的咏叹调》 。 \f






有那么一个人,他名字的中间有这么一个词Theophilus:这个词在德语叫的"Gottlieb",在拉丁文里叫"Amadeus",在意大利语叫"Amadeo",在法国叫"Amad ",在我们的语言里被称作"上帝的宠儿。" 他的全名是约翰尼斯·克利索斯托穆斯·沃尔夫冈古斯·特奥菲卢斯·莫扎特(Joh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我们把"上帝的宠儿"简称为天才,或者干脆就简称为莫扎特。
  
    "莫扎特是个天才,我不是,那我怎么办?"
    美国索尔·扎恩茨影片公司1984年摄制的《莫扎特传》(《Amadeus》)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接近这个神,至少是神的宠儿,这个我们凡人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个男孩,倒不是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纪轻轻,而是他既便在世间的大部分日子里,他都只是会傻笑,会做狭地和女演员在化妆间滚作一团,会在大庭广众下毫无理由地"羞辱"他的对手,一个对他的前提也许是性命攸关的人——宫廷作曲家萨列里。
    萨列里清楚地听到,甚至是看到神通过这个粗俗甚至看上去那么漫不经心的小孩说出的天籁。他奇异地发觉竟然只有他看见了,他恐惧所有的人在那些刹那里都张开了眼睛。于是他诱导这个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发现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轻易摆布的帆船,"好风凭借力",他似乎可以让这个天才毁灭。他似乎可以成为神把诸多苦难加诸于天才身上的帮凶。
  
    "我可以在我无往不胜的人间为所欲为地给他设置障碍。这人间是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欺世者发财,盗名者成功。"
    萨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实算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
    首先天才服务的是万王之王,尘世间习惯于别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几乎都会遭到天才的藐视。因为天才会觉得在君王面前有坐位,可以对着君王平视并不值得额首称庆。他会从维也纳写信给父亲:"我还是怒气冲天……人们一直在考验我的'忍'。终于'忍'字败下阵来,我已经不再是个'萨尔茨堡的囚徒'。今天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我终于自由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由从来只在天上,地上匍匐的凡人又知道什么叫做自由。
    然后天才的家庭还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许都不如他的仇敌知道他的可贵在什么地方,也许她认为莫扎特的不顺利只在于那个人对自己的肉体并不满意;也许她真的认为莫扎特随意涂抹在纸上的音符不过是排泄物,只有这种排泄物竟然能够为她换取帽子上的头饰的时候,那也许会提升为比较高级的排泄物;也许她评判《安魂曲》和《魔笛》价值的高低只不过是前者预付了很多钱,后者似乎赚不到什么钱;终其一生,她开始意识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实不知道她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最后,天才的身体尤其是凡人的身体。当萨列里安排的女仆都惊恐地拒绝不再做可耻的密探,由于她发觉夜以继日的工作让她名义上的主人已经象鬼一样的旺盛,或者说象鬼一样的不可捉摸。当萨列里兴奋地刺出最后一剑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上天已经不让凡人糟蹋他的宠儿了,上帝的宠儿要回家了。
  
  
    "透过音符构成的栅栏,我看到了一种纯粹的美。"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曾经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在音乐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如果考虑到莫扎特短短的创作时间,人们便会发现,他留给我们的作品数量是惊人的。但是,他没有为我们留下来,而且我们永远无从知道的作品的数量更加惊人;因为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他都偏爱即兴创作,这就是说,在钢琴上自由虚构随意演奏:在公开的音乐会上也罢,或者更常常是面对几个听众连续演奏数小时之久。而此时所创作的东西事后并没有记录下来——这是整整一个曾经发出一次美妙音响然而却永远消失了的莫扎特音乐世界。而我们从萨列里的眼睛里看见了那个世界,我们在萨列里陪伴莫扎特的那个最后的夜晚疾笔如飞的指尖读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在萨列里无声却又鲜血淋漓的忏悔里听到了那个世界。当流星把夜空照得那么璀璨的刹那,我们读到了永恒,纵然我们再也无法和这个永恒擦肩而过。
  
    "所有的庸才们——在世的和未来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全体。阿门。"
  
    电影接近尾声,我们看见了萨列里缓缓挥动着枯干的双手:"所有的庸才们——在世的和未来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全体。阿门。"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计量莫扎特留给我们的宝藏:歌剧22部: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在短短三十五年的岁月里,莫扎特留给我们的何止这些,每一个刹那都足以在一个普通人身上被称为奇迹,那么多刹那在有限的空间里聚集在一起那就只能被称为神迹。二百六十年过去了,我们真的搞懂了这个天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吗?
  
  
    "有耳朵可以听的,都听吧!"(可4:9)。
    让我用神的话结束这篇对神的礼物的膜拜,他从来不属于我们,但又和我们是那么的不可分离。
  
  -------------------------------
  
    电影中用到的莫扎特的曲目
    
    1.歌剧《唐璜》(K .527)序曲 / 电影开场
    2. 第25交响曲(K.183)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 (K.525)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 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9.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改编萨利埃里的为约瑟夫二世所写的小曲。
    10.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 "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11.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
    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6.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7.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8. 第15钢琴协奏曲(K.450)第三乐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进屋后看到了父亲
    20.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禁卫军合唱 / 莫扎特一家换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军歌(K.539)/ 假面舞会上的背景音乐
    22.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会"受罚"弹琴
    23.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风格演奏
    24.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转过来演奏
    25.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萨利埃里"的风格演奏
    26.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边写作边玩台球
    27. 第22钢琴协奏曲(K.492)第三乐章 / 莫扎特在为皇帝举办的露天音乐会上
    28.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萨利埃里溜进了莫扎特的房间
    29.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费加罗和苏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导《费加罗婚礼》的排练
    30.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芭蕾音乐"Ecco la Marcia" / 歌剧院总监撕掉了乐谱
    31. 同上 / 莫扎特得到约瑟夫二世的许可后配以音乐再次演奏
    32.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约瑟夫二世打哈欠时
    33. 歌剧《唐璜》(K.527)第二幕终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亲的死讯
    34. 同上 / 莫扎特指挥《唐璜》
    35. 第20钢琴协奏曲(K.466)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佩带死亡面具的来到莫扎特住所
    36.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打开房门时
    37.《安魂曲》(K.626), Introitus / 康茨坦察询问莫扎特
    38. 同上 / 萨利埃里计划害死莫扎特
    39. 歌剧《后宫诱逃》(K.384)、《费加罗婚礼》(K.492)和《唐璜》(K.527)中音乐改编的喜剧音乐 / 莫扎特全家观看演出
    40. 歌剧《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写作时听到了敲门声
    41. 歌剧《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发疯似的在屋中跳舞
    42.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开门后见到了带死亡面具的人
    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间
    44.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弹琴
    45.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唱歌
    46. 歌剧《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与一些喝醉的女人唱歌
    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后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 歌剧《魔笛》中的咏叹调"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训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Ein Madchen" / 莫扎特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Pa pa pa " / 莫扎特被萨利埃里抬上马车
    51. 德国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会上
    52.《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萨利埃里协助莫扎特写作安魂曲
    53.《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离世、出殡
    54. 第20钢琴协奏曲 (K.626) 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被推出房间,响起莫扎特的笑声,影片结束

伍尔夫.莫扎特,那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却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穷困潦倒。为了音乐他留在维也纳,而拒绝他有着显赫地位父亲的安排而回到家乡。他去求人给他工作,甚至求人施舍。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荡不羁(不是指风流,是喜笑怒骂完全一俗人),却对自己的音乐狂度自信,总认为那是由史以来最杰出的。也确是那么回事。由于那个维也纳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挤,他创作的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在内的一些著名歌剧也在当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数的几场。他的父亲死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一些变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压力让他憔悴不堪。他开始大量饮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丝,一个娇小漂亮的女人-这个期间是怎么过来的,一方面要照顾孩子和伍尔夫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为丈夫的精神状况担心-他被生活压的也不成样子,喝酒,语无伦次,彻夜的写那些歌剧。最后他的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去度假了,由于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挥中昏倒,随后便卧床不起。直到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谁-那个在他的最后时期用钱逼他写安魂曲的人。所有情节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忏悔中展开的,是他谋杀了莫扎特。整个过程可能有虚构的成份,但既然叫《莫扎特传》,那就是说大部分情节是基于实际之上的。 片中有两个地方是感触最深的,第一当然是莫扎特的音乐才能,用那个御用作曲家的话就是他创作歌剧的时候完全是写出他脑子中本来存在的东西,就像是在听写!他的手稿没有一处更改,而且他从不写复稿。再就是他的爱情,他和史坦丝的恩爱几次让我感动,无论是在他得意时还是潦倒时,可以说他拥有完美的爱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实质上的过错,只是一个妒忌他的人。所以对身边的人要有适当的提防。 我想上帝应该是不喜欢完美的东西,他给了你他才华给了他爱情,但却让他穷困潦倒,为生活所困。当那个妒忌他的人把直信仰的耶稣像放到炉火中时我是着实有些意外的,他是对的,不要对上帝或什么救世主抱有什么希望,生活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上帝给了他才华只是让他能理解莫扎特的音乐,他痛苦之后想要报复上帝,于是开始了对莫扎特的排挤迫害。但他却永远忘不了他是比他出色得多的音乐家,我想他的痛苦也不会因莫扎特的消失而小多少吧?!他最后还是向神父忏悔了。所以要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可有害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