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电视剧《长征》观后感800字,初一水平。 《我的长征》观后感800字

来源:编辑vide
我们学习了《长征》这篇课文,我学习了之后,深有感触。课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还看了有关红军的长征的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1934年10月,红军门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腿出了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途中,他们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走过荒芜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他们翻雪山,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这一个个困难都没使他们退缩。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翻学山的时候,岷山的寒气使人瑟瑟发抖,红军门煮了一锅辣椒水驱寒。正在他们喝辣椒水时,蒋介石的飞机飞了过来想轰炸红军们。毛主席没注意到,敌机真瞄准毛主席所在的地方。这时,胡班长扑了上去,他保护了毛主席,却献上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临死前,他还不忘记毛主席和战友,把身上暖和的大衣给了战友。我看了之后,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受到胡班长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只为别人着想,却不顾自己。

看了电影,我体会到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临危不惧,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要不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哪会有如此辉煌的今天。做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年先锋队员,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不仅要做这些,还要学会关心别人,时刻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感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怀着救国救民伟大抱负的红军战士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跨过五岭,翻越乌蒙,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又一次地围追堵截,就这样完成了人类的伟大壮举——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飞夺泸定桥战斗时,凶残的敌人将桥上的木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十几根铁索,桥下湍急的水流使人胆战心惊,英勇的红军战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浴血奋战,最终将胜利的旗帜插到了对岸。

爬雪山,红军战士喝辣椒水御寒。身着单衣的军需处长在巍峨的雪山上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过草地为了帮助掉队的小战士,老战士陷进泥潭里;老班长用一只鱼钩奇迹般地让几位伤员走出草地,在草地边缘自己却倒下了……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们靠坚韧不拔、团结一致走到了胜利的终点,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怎能不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整天吃好喝好,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就算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小挫折,让我们想想英勇的红军战士,这又算得了什么?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是,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闪烁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我们将永远铭记长征这一伟大壮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从我们身边散去,再看长征,长征留给我们的是苦痛的回忆,是全世界的感慨,是战无不胜的长征精神!

第一,长征所唱响的是中国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对国家、对政党、对自己的信任!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有能力改变现实,有能力改变世界,有能力创造历史!只要运用好我们的双手,合适的运用我们自己的主管能动性,没有什么不可能!

长征所完成的不仅仅是战略转移,还为新的革命阶段的到来酝酿了力量,最重要的是其对于人的生命、尊严的倡导和践行。长征,二万五千里一路走来,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权、发展权的斗争。人在社会上的存在,不仅仅要贡献义务,还要获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条件,在当时内外夹击、重重压迫的情况下,人要想想获得真正称之为“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须斗争。长征和革命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就其精神内涵则是中国历史上不绝如缕的对人的价值和权利的追求传统的外在体现。

第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最原初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这样写道,而我想给它的后面加上一句——“敢于审视真实的自我”,没有我们“敢于自省,敢于正视自己缺点,敢于努力改正自己的瑕疵”的共产党人,就不会有长征的伟大胜利!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质,这是我们伟大的名族精神,是他指导我们推翻三座大山,带领我们取得长征的胜利,进一步取得改革开放的胜利!

第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共产党在历史赋予的重任面前,义无反顾,卧薪尝胆,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走完了充满艰辛坎坷的漫漫长征路,带领中国革命和社会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历史上无数鲜活的例子也一次次的证明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和重要。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运用这个法宝取得胜利的典范,并以其穿越时空的魅力鼓舞着新时代的建设者为了民族繁荣强盛的理想继续奋斗。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这首歌贯穿《长征》这部电视剧中,听着它心里总有一些说不出的沉重,这一首《十送红军》唱出了人民心中的红军,唱出了人民心中的共产党,我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个处处为国为民的政党感到骄傲,更为我加入这样一个先进的政党而深深地感到责任重大。我们要努力让长征精神永远的传递下去,让红军精神永远的传递下去,让我们的党的精神永远的传递下去,把这首歌永远的唱下去!

电影长征观后感800字~

《长征》观后感

电影《长征》片长1.5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

《我的长征》观后感

打仗是最令老百姓痛苦的事。打仗,会费尽人力、财力。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要命的是多少人会因此丧命;多少家庭会因此破裂;多少人会因此失去至亲……难道,他们(日本人和国民党)为了地位,为 了金钱,就可以不顾一切了吗?他们也有家庭,也有朋友,也有至亲,难道,为了金钱和地位,他们连家,连朋友都可以放弃?

而最受苦的是中国老百姓,他们什么都没做错,为什么也要忍受家破人亡,失去挚友的痛苦?不过,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才会出现大批的英雄。他们不为个人的生死,誓死效忠共产党。他们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震惊啊!不管敌人使用了多少恶毒的酷刑来严刑逼供,他们直到牺牲也不会透露半点儿消息。是他们震撼了中国人,震撼了全世界的人。是他们的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懂得大胆地拿起武器对抗日本和国民党。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们不再受到欺压;从此,他们成了中国的主人……

这个过程是多么的漫长、触目人心啊!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最震撼我的是飞夺泸定桥。当接到“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的命令时,红军便开始了飞一般的长途跋涉。他们翻山越岭,沿路还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天黑了,战士们一整天都在跟时间赛跑,没顾得上吃一点东西。没想到连天空也不做美,竟下起了倾盆大雨,这真是雪上加霜啊!为了在天亮之前到达泸定桥,战士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连再恶劣的天气,再泥泞的小路,再艰难的地理环境都毫不畏惧……终于,他们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瞧,这么艰险的自然环境红军都不怕,那他们还有什么好畏惧的呢?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3米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对面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而守城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看,这么危险的环境,红军到底能否战胜呢?真为他们捏了把汗。

战斗开始了。红军发起了总攻。号手们吹起了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开火,一霎时,山谷传来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喊杀声。二连担任突击队,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身后的是第三连,他们还每人带着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看样子,红军有了一定的胜券。

突击队终于冲到了对岸,敌人见势不妙就放起火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战士们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都奋不顾身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跟城了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2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走了。啊,红军战士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正因为红军战士有着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国才会解放,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的长征》
1934年8月,一位姓毛的伟人,带着8.6万人,在雄伟的中国地图上,画了一条长长的红线。历经2年2个月艰辛与磨难,流血与牺牲,人数锐减成6500人。这条红线,红得鲜艳,红得耀眼,红得惊心动魄。它是由8万多名战士,用鲜血,汇集而成的河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所成就的一项伟大“工程”——长征。

电影记录了这一历史。我们也感受了这个历史。

“在我的记忆里,最幸福的是我的长征;最痛苦的也是的长征……”这是电影序幕拉开,在飞往长征之路的飞机上,王瑞老人回忆自已曾走过的长征历程时所说的发自心底的一句话。

十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全家四口人都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他第一次认识了毛泽东,他的父亲也在惨烈的炮火中牺牲了。残酷的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痛,父亲和连长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

“跟着走”的王瑞亲眼目睹毛主席为了革命丢下自己的女儿,在彝族地区结识了好兄弟达尔火,参加了泸定桥战役。而他的至亲的亲人和最最敬重的长辈,却在战斗中一个一个牺牲……

70年后,老人又站在了这条通向长征方向的大道上,泪流满面。

亲眼目睹了这一史实后,我欲哭无泪,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画面印在我心中,那种英雄气概充斥着我的心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泸定桥边的英魂,大渡河上的笙歌,金沙江畔的智慧,四渡赤水的坚毅,时刻激励着我。战士们前赴后继,不畏牺牲;倒下的是肉体,直立的是灵魂。是什么精神支持着他们?长征精神!

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呢?”是啊,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他们。即使历经磨难,他们仍是“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一条用血汗洒成的路,它总长二万五千里,穿过了11个省,长征,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壮举,人们靠着自己神圣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那是一支正义的,强大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

艰难困苦的长征过去了,又一个新的漫长的“长征”到来了。毛主席义无返顾地,带领着战士们,走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八年抗战,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赶跑了;国共内战,击溃了国民党的反动势力,迎来了天安门城楼上那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然而百废待兴,百姓依然穷困潦倒。他,又领导着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长征。站在泸定铁索桥上,思索着当时战士们心中的意念:前进,不要惧怕。我们就要这种信念,去克服生活中的每一个困难,突破每一个障碍,为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前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仍应谨记这一段历史;过着幸福生活,也仍应时刻铭记先辈的教诲。然而,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已忘却了长征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的启迪,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甜蜜中:逛街、聊天、上网、游戏。他们也每天抱怨学习的艰苦,作业的繁重,却不知先辈们的艰苦。他们时常认为历史是乏善可陈的,也不屑一读。对此,他们是该好好好好反思了:一个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又有什么权利去评价历史呢?又何谈爱国爱乡爱民呢?又何谈去做一个有为青年呢?

如今,党的十七大的顺利召开,“神五”“神六”相继上天,“嫦娥工程”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进步。而我们也需调整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或许,当你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走完,它就成了另一个辉煌的长征。

电影结束了,却意犹未尽。

我们都是参加长征的先辈们的子孙,我们为他们深感光荣和自豪。所以,我们应在心中时时为自己鼓劲:“加油,我行!”,踏上属于我的“长征”之路。
望采纳(*^__^*)

17229725183:长征电视剧第一集观后感
罗黄差答:在看《长征》影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长征》之所以感人,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真实。剧组在创作过程中...

17229725183:跪求电视剧《长征》观后感800字,初一水平。
罗黄差答: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从我们身边散去,再看长征,长征...

17229725183:《长征》(电视剧)观后感
罗黄差答:更重要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制定了一个合适于党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一个正确的长期发展目标,一个完整的行军计划,拥有一个统一而又明智的军事指挥团队,并充分发扬了民主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漯周界,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努力发挥各自的潜能,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要像红军...

17229725183:长征电视剧观后感
罗黄差答:《长征》观后感: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极高的今天,在高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还能够在公司的要求下观看《长征》这部不平凡的历史巨片,实属罕事。我很庆幸,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再次重温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的革命前辈、先烈们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换...

17229725183:浴血奋战观后感要怎么写?(600字)
罗黄差答: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把《长征》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中,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伟大的长征这周,我看了一个名叫《长征》的电视连续剧,以前总听说长征的事情,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完后才明白了长征有多么感人、多么伟大,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1934年,蒋介石不顾日本军国主义...

17229725183:《长征》的观后感(二)?
罗黄差答:首先,我们有真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红军能冲能打,同时又能有组织地顺利退却。当我们在遵义向王家烈的两个师进攻时,发现敌人正在沿公路撤退。于是我们沿着小路,在不能点火把照明的情况下,连夜急行军,八小时走了五十公里路。当我们赶到乌江时,敌人后面的几个团还没过江。我们烧毁桥梁后全歼剩...

17229725183:长征观后感3000字 急用 速度!!!
罗黄差答: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

17229725183:长征观后感300字
罗黄差答:在看《长征》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在雪山上:那里的雪花满天飞舞,北风呼呼地吹来,战士们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北风就象刀割一样吹在战士们的脸和身体上。行进中,每个战士都不敢坐下休息一会儿,因为他们都知道一坐下来就会永远都不能站起来。这些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课室的小...

17229725183:《长征》观后感300字
罗黄差答:今天,我看了电影〈〈长征〉〉,那一幕感人的瞬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底。看着那红军走过的泥泞的草地,好象化成了战士不倒的身躯。在这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曾经从这里走过的足迹,沉淀成了一件永久的爱,使他们越过生死,坚定前进,为了祖国的人民,为了家中老母,我深知,这和平,来之不易。看着银幕...

17229725183:观看电影长征观后感不少于500字
罗黄差答:观影《长征》有感 今天的党课上,我们观看了《长征》这部电影。随着镜头再次经历当年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伟大历程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长征》是描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行程的艰难险阻,记述了在战争时代的种种艰辛困苦,我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 长征途中,红军在险境中打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