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长征中有那些英雄人物? 长征中红军的英雄事迹有些什么

来源:编辑vide

有邓萍、吴焕先、杜中美、洪超、罗南辉等。

1、邓萍

邓萍(1908-1935),男,汉族,四川省富顺县人(今自贡市)。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7月22日,他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2月东渡赤水河期间,彭德怀、邓萍领导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后追击国民党残军。为尽快攻克遵义老城,邓萍亲临前线指挥,侦查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牺牲。

邓萍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吴焕先

吴焕先(1907.8-1935.8.21),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 。民国十四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随后坚持斗争并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和红二十五军。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时遭国民党军突然袭击。吴焕先在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3、杜中美

杜中美(1899-1934),陕西省兴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国民联军杨虎城部,任连政治指导员。

1929年冬领导国民党独立第15旅第5连参加大冶兵变,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5纵队,任第2支队大队党代表。1930年6月任红8军第3纵队支队政治委员。8月调任红8军第4师参谋长。

1931年夏任红三军团第4师参谋长,参加了攻占长沙的战斗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夏任红三军团第4师10团团长。1933年6月军团整编后,复任第4师参谋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杜中美仍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参谋长。他协助师长洪超指挥部队突破了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洪超师长牺牲后,他由协助师长张宗逊,指挥部队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

当中央红军通过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突围的战略意图是沿五岭山脉,循红六军团故道,经兴安。全州西去。

遂调集16个师77个团追剿红军,并下令粤、桂、黔军分头堵截,妄图围歼中央红军与湘江以东地区。国民党军利用湘江这一天然屏障,在江边修筑了140多座碉堡,集结重兵在此等候红军的到来。

11月26日,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部署,到达广西东北部文市一带。27日,红三军团第四师在张宗逊、杜中美的指挥下到达湘江以东地域,随即命令第十团于次日首先进至湘江东岸的兴安县界首地区。

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指示第十团在界首以南的光华铺、枫山铺地区构筑工事,保障渡河点,担负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九军团、红五军团渡过湘江的任务。

杜中美亲自到第十团和沈述清团长一起研究作战部署,并命令部队立即进入阵地构筑工事。工事刚构造起来,敌军1个师又1个团的兵力即向红十团发起攻击,遭到红十团猛烈反击。

30日,敌军以优势兵力轮番向红十团阵地发动多次冲击,战斗十分激烈。团长沈述清在指挥第一营实施反冲击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当天下午,师参谋长杜中美亲自接任第十团团长职务。他指挥第十团指战员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他号召指战员“坚决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一定要完成掩护中央机关和兄弟部队渡过湘江的任务”。

接着,敌军又以1个师的兵力向红十团猛攻,战斗打得更加激烈,为了守住阵地他亲自到前沿指挥作战,在一个坡岗与敌军反复冲杀,争夺制高点。

他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指挥战斗。指战员在师参谋长兼团长的率领和鼓舞下,更加英勇杀敌,终于又守住了阵地,胜利了完成了任务。不幸的是杜中美在指挥战斗中又身中数弹,光荣牺牲。

战友们把他的遗体埋葬在湘江之畔。墓旁川流不息的滔滔江水的挺拔屹立的满山青松,象征着这位为革命而献身的红军师参谋长永垂不朽!

4、洪超

洪超,红军烈士。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

1928年1月,他随朱德参加湘南起义,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长征前,洪超担任红3军团第4师师长。

1934年10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示,时任红军第四师师长的洪超率部作为先头部队通过赣县塘坑口,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当时虽然还没有“长征”一词,但这个师却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锋。

防守这一带防线的,是粤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的广东军,沿线修筑了数量众多的碉堡,号称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与粤军数度交手的红军,对战胜眼前的守敌还是充满信心。按照部署,洪超亲自率红十团进军百石,黄克诚政委率红十一团、十二团等在侧翼打掩护,阻止敌人可能的增援。

21日上午10时,红十团在团长沈述清、政委杨勇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百石附近的制高点,架起机枪,向守敌发起猛烈的攻击。

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翻过深深的壕沟,向高处的碉堡冲去。此时,驻在金鸡圩的敌人一个营企图增援百石,邓国清团长、张爱萍政委指挥的红十一团,谢嵩团长、苏振华政委指挥的红十二团一同出击,将敌击溃。

百石守敌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红军的猛攻,不久就弃守碉堡,收缩在村里一座建筑坚固的“万人祠”里,被红十团包围。红军要其投降,里面的粤军却不停地向外打枪,把喊话的红军战士打死。

此时,洪超带着一个警卫排准备赶往红十一团与黄克诚政委会合,恰好路过这里。他马上到前沿观察,命令调集迫击炮消灭围墙内的敌人。话音刚落,便被围墙内的敌人射中头部,当场牺牲。

5、罗南辉

罗南辉(1908-1936),又名罗曼、罗敏,四川成都西郊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曾在水烟铺当刨烟工。

先后任川军江防军第28军第7混成旅起义军营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一路警备大队长、中共川东特委军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的锄奸小组组长、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副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副军长等职。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会师。此时,国民党军胡宗南、毛炳文部在第三路军总司令朱绍良的指挥下,沿西(安)兰(州)公路追击红军。为确保会师部队的安全,红五军抢占西兰公路华家岭一带险要地形阻击敌人。

华家岭是西兰公路咽喉之地,这里沟谷纵横,海拔接近2500米。

10月21日的战斗比较顺利,红军轻松地消灭了敌人的先头部队。22日,战斗异常惨烈。

战斗到22日黄昏,罗南辉指挥部队向会宁县大墩梁(为华家岭支脉)撤退时,不幸被敌炮弹击伤了胸部右侧和头部。23日,7架敌机追击轰炸,下午3时,指挥所被炸弹击中,年仅28岁的罗南辉不幸牺牲。

罗南辉牺牲后,被安葬在会宁县大墩梁,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那里修建了纪念碑,以缅怀这位传奇名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南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焕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洪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中美



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
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
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有陈赓

长征中有哪些英雄人物事迹?~

1、张思德“尝百草”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
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2、女战士小董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
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3、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
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4、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5、红军长征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候,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农民徐解秀家,因为家里穷,当时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盖一条行军被,睡一张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
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帮红军战士煮饭。红军要开拔了,看到徐解秀家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一名女红军用剪刀将这床被子剪开,将半床被子留给了徐解秀。这就是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生死与共。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同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等同志的率领下,坚决执行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实行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自湖南桑植出发,突破敌人的封锁,转战湘黔边境,徊旋乌蒙山中,甩开敌人,到达云南。
1936年4月6日,红二、六军团胜利到达寻甸县城,次日继续西行,集结于柯渡、可郎一带,敌人企图从东、西、南三面包围红军,红军总指挥部识破敌人的阴谋,六师返回阻击,4月9日晨,在返回阻击过程中,
与滇敌孙渡纵队激战于六甲(贾白山),粉碎了敌人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功山以南、普渡河以东”的阴谋,使红军连克11座县城,从石鼓顺利渡过金沙江。为了纪念红军的这一历史功绩,1978年4月,曲靖地区和寻甸县在此建立了纪念塔和烈士墓。

扩展资料
目前,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把“昆明—红色庄园—先锋六甲之战纪念塔—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建设成为“红色精品”路线,并由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作了《寻甸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
先锋乡人民政府完成了《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先锋乡“六甲之战”红色旅游工程项目规划》,为先锋六甲之战纪念塔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更大的活力。通过规划测设,将目前六甲之战纪念塔搬迁至战斗打响处—石腊坨,
建设“六甲之战”红色景区景点1个,总投资1034.9万元,其中景区景点项目建设投资939.9万元。使更多人深入了解红二、六军团通过“六甲之战”,粉碎敌军围歼计划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建设红色主题纪念园,打造昆明市重要的、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缅怀红军先烈的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18414577735:长征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
牧露堵答:长征中的主要人物介绍:1、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2、刘少奇: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

18414577735:长征路上的主要人物
牧露堵答:邓萍, 红三军团参谋长。1935年2月27日 ,在遵义老城外侦察时牺牲,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职 务最高的指挥员。张宗逊,红三军团十团团长 张爱萍,时任红三军团四师政治部主任,后曾任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震,时任红三军团四师十团营长,青杠坡战斗中受伤,建国后授上将军衔 罗明,红三军团地方工作部...

18414577735:长征中有哪些英雄人物事迹?
牧露堵答:2. 长征中,有一位年仅13岁的女战士小董。在翻越雪山时,由于没有携带辣椒,她感到异常寒冷。尽管身体疲惫,小董仍坚持前进,最终成功翻越了雪山。她的勇气和毅力展现了长征精神的强大。3. 1935年4月,红军在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遭遇敌机突袭。贺子珍在疏散伤员时,不幸被炸弹爆炸的烟尘所遮蔽,但她...

18414577735:红军长征中的英雄
牧露堵答: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黄克诚与张宗逊、钟伟剑的英勇对决 在遵义战役的关键时刻,中央红军面对蒋介石的猛烈反扑,第十团在团长张宗逊的指挥下,展现了无比的坚韧与决心。张宗逊洞察战局,深知我军眼镜资源紧张,他毅然让我带领部分部队守卫阵地,自己则与参谋长钟伟剑率领主力部队,奋勇追击。然而,敌人的力量...

18414577735: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50字)
牧露堵答:毛泽东亲自找卫生员给他服药治疗,又让他躺在担架上,一再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可毛泽东自己却拄着拐棍,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滑地向着雪山走去。黄有凤躺在暖暖的担架上,望着毛泽东那举步维艰的身影,感动得热泪盈眶。长征中,红军将领们像这样爱兵如子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五、彭德怀宰杀坐骑...

18414577735: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长征时期的师长都有哪些人?
牧露堵答:胡天桃、李步云、龙云、苏杰、陈金刚。1、胡天桃 胡天桃,男,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21师师长,是红军中有名的指挥官之一,是革命烈士。1935年初,由红十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支队在浙江怀玉山失败,红十军团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怀玉山。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和军团长兼20师...

18414577735:红军长征时牺牲的将领有谁
牧露堵答:1927年秋被派到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彭德怀任团长的第1团从事兵运工作。在该团秘密组织成立中共党支部和团委,任书记。1928年7月参与组织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④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中,董振堂率红5军团担任后卫,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所部因此荣膺“铁流...

18414577735:在红军年代时期,湖南人都有哪些英雄人物?
牧露堵答:1、彭德怀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生于湖南湘潭乌石乡彭家围子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长、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长征后期担任过以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委员的陕甘支队司令员;到达陕北以后,担任过红军前敌总指挥。2、李天柱...

18414577735:红军长征中的有名战士的牺牲故事
牧露堵答:长征路上的好后勤 团长忍痛杀战马 人小志大的“小皮球”没有走出草地的好班长 草地行军的好“帮手”一张破旧的鼓皮 “亲密伙伴”一袋黄豆 三、革命理想高于天 “宁可拖垮,也不离开党中央一步”出生入死谈笑间 臂断志更坚 干部休养连的第一任连长 行军途中的老英雄 一个小手电的深情 跟着红军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