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是什么意思 校对是什么意思女

来源:编辑vide


校对的意思是核查。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

校对[ jiào duì ] 

基本解释

1. 对照原稿校准

2. 专门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引证解释:

1. 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卤莽,讹错转多。” 

2. 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如:他在报社当校对。

拓展资料

1、我们的研讨过程完毕以后,即行逐项修正、校对再校对,最后才完成了攻击计划的要旨。 

2,作为一个编辑,我经常有大量稿件要校对,这是一项重复而单调的工作,极容易忽略某些错误。

3,你可能从秘书转向校对,然后副编辑,也许接下来有人愿意给你一个突破的机会,做一名编辑。

4,校对以消除所有拼写、标点符号、语法错误。

5,每个标签上有不同控件相关的特定操作,无论是图形编辑,校对或者简单书面形式。



校对是书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指依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
校对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一项极为细致、重要的专门技术工作,主要任务是对照原稿逐一核对校样。按照书刊的出版规则和要求,发现排版和编辑加工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其中的错误。新闻出版机构的校对工作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特别需要注意人名、职名、地点、组织机构名称、时间、数字、引文、重要事实等方面的校对,以免出现事实差错。[1]
我国古时称其为“校雠”或“雠校”。《文选·魏都赋》中说:“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指的就是校对工作。
中文名
校对
外文名
Text-proofing
古代称谓
“校堪”或“校雠
拼音
jiào duì
工作内容
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并修正
文人校对
明沈德符《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卤莽,讹错转多。”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命朱珪、戈涛、卢文弨、翁方纲等,校对于翰林院后堂东寳善亭内。”
巴金《寒夜》五:“他只是机械地一个字一个字校对着。”
校对员工作中
读音
jiào duì
重要性
简介
校对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环节。
校对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和科学性上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等不规范用字。
5.解决和消除校样上的任何疑点。
把握校对标准
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时要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和不规范用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加点校制度,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校对人员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遵循校对的程序
交叉三校制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做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的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的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校对符号
4.点校:对三校校出的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明确校对内容
1.检查多、漏、错、不规范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等。
2.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
3.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目录及页码与文章是否一致。
4.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书)眉、页码顺序、版权,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的文字、刊(书)号、年月、期号等。
校对方法
对校法
原稿放在左边,校样放在右边。先看原稿,后对校样。左手食指指着原稿上要校对的文字,右手执笔,顺着校样上相应的字句移动,遇到打错(或排错)的地方,随时用校对符号或文字在校样上批注。特别要注意按照原稿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地校对,“看”“念”“想”结合进行。眼睛要在每个字、每个符号上停留一下,不要一滑而过,同时有节奏地默读文句,并使脑子作出反映。切忌读书看报式校对。
校对符号
折校法
原稿放在校对者正前面的桌上,校样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之间(右手同时执笔)。从第一行起校一行折一行,使原稿每一行的文字紧紧靠近校样上要校的那一行文字。要尽量做到一眼能同时看清原稿和校样的字句。折校法一般适用于原稿是打印稿或铅印稿,而不适用于手写稿。
读校法
由两人合作,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核对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座位一般为读者在左、校者在右,以便校者在需要时向左边查看原稿。读者要将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朗读准确,速度要缓慢,音调要有节奏。标题、每行另起等都要分别口头交代清楚。
以上三种校对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哪种校法,要由原稿和校祥的清晰程度决定。重要的文稿要采用两种以上的校法,并至少有两人参加校对。
基本制度
说明
校对处在发排后、印制前的质量把关环节,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我们常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是校对质量。编辑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原稿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加工除改错外还有补漏、删繁、润色、升华等内容),校对工作的质量则体现在出版物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工作的疏漏,由校对工作来弥补和完善,校对工作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为出版物中的差错。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校对的质量呢?除了加强校对队伍建设,提高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外,还必须建立严密而有效的校对制度。
校对流程
继承古代校雠的优良传统,总结现代校对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必须建立如下基本校对制度。
三校一读
“三校”,即三个校次,这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三校一读”不是某个人拍脑袋的规定,而是由校对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这样做就保证不了校对质量。早在西汉刘向提出“校雠”概念时,实际上就提出了校次的问题。他校书,先通过“雠”发现诸本差异,再进行“校”,断定诸本是非。隋唐时代官方翻译佛经,在誊抄过程中,实行“初校、再校、三校”,最后由“主持”详阅。这是中国校雠史上最早的关于“三校一读”记载。宋太宗下令重校“三史”,明确规定“三复校正”,最后由他“御览”,也是“三校一读”。清乾隆时代编纂《四库全书》,对誊录本的校对,最初只设分校、总校两级校官,乾隆皇帝翻阅总校后的《四库全书荟要》,发现了错别字,提出严厉的批评,于是在分校官与总校官之间增设复校官。全书誊录完成之后,乾隆又命总纂之一的陆锡熊“详校全书”,又发现了许多错讹。这也是“三校一读”。
现代的“三校一读”,校法和任务各不相同。一校、二校以对校为主,任务是消灭录排差错;三校以本校为主,任务是发现并质疑原稿错讹;一读是最后通读检查。磁盘书稿校对,由于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一校没有可资比照的原稿,则应采用本校法,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录排差错和原稿错讹。一校改版后打出二校样,一校样就成为二
流程图
校的比照物,所以二校时应先对红,然后再进行二校。三校样打出后,校法同二校。如前所述,三个校次是最低限度的校次,特殊的书稿,特殊的情况,还须相应增加校次。
对片是当代校对制度的创新,它是计算机排版制片新工艺的产物。计算机排版制片,有可能发生文字错乱丢失,因此制片完成后,必须将胶片一一与清样对照。对照的方法是:将胶片压在清样上面,通过移动胶片,使胶片上的字符图表与清样完全对合,如发现不能完全对合,则要采用对校法,将胶片与清样对校。
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制度
现代校对主体多元化,作者、编者都参与校对,因而形成校对主体群。在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以专业校对为核心。所谓以专业校对为核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必须由专业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二,必须由中级以上职务的校对员或从事校对工作五年以上的校对员来做三校;其三,必须由专业校对科室对校对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和统一管理。实践反复证明,不这样做,校对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撤销校对科室,实行编校合一,或者完全依靠外校,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不通的。
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制度
集体交叉校对,指由不同职级校对人员分别承担不同校次的校对,一般不得采取三个校次由
一人包揽的方式。集体交叉校对,可以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熟能生错”的弊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是一种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有效方式,后校次实际上是对前校次的质量检查。大部头书稿,还可实行分章集体交叉校对。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指定一人或二人为责任校对,对本书校对质量负总责。
校对符号

校对的意思:核对是否符合标准;按原稿核对抄件或复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拼音】[ jiào duì ]

【例句】  如果人生有也能有第二版,我将会如何认真地修改校对!

【近义词】检阅、校正、雠校、校阅、订正、核对、考订、校订

扩展资料:

校对的近义词

1、检阅

【拼音】[ jiǎn yuè ]

【解释】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翻检阅读。

【近义词】阅兵、校对、校阅

2、校正

【拼音】[ jiào zhèng ]

【解释】校对改正:~错字。重新~炮位。

【近义词】更正、考订、修正、矫正、改良、改正、纠正、勘误、改进、校对、校阅、订正、校订、厘正、校勘

3、订正

【拼音】[ dìng zhèng ]

【解释】改正(文字中的错误):书中的错误都一一~了。

【近义词】更改、更正、考订、校订、修正、校阅、改良、改正、纠正、勘误、改进、校对、矫正、校正、校勘、厘正、修订



编辑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包括有策划编辑和案头编辑,策划的管找作者,案头管稿件整理加工。

校对是对编辑加工后的稿件进行检查修订,给编辑提意见,不仅仅包括错别字,还有政治、版式、标点符号、语法、正确性(教辅)等等,当然最后还得要编辑认定。

扩展资料:

概念信息

编辑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类职业身份。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称为“编辑”或修改,编辑属于一种职业,其对应英文词汇为Editor。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主编或总编辑(总编)。

校对是书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指依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

校对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一项极为细致、重要的专门技术工作,主要任务是对照原稿逐一核对校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校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辑 (职业)



校对的意思是什么~

校对的意思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即校对员。
运用示例:
明沈德符《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卤莽,讹错转多。"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命朱珪、戈涛、卢文弨、翁方纲等,校对于翰林院后堂东宝善亭内。"
校对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等不规范用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校对 [jiào duì]

1.对照原稿校准
2.专门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18098182284:校对什么意思
蒯矿香答:校对的意思是核查。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校对[ jiào duì ]基本解释 1. 对照原稿校准 2. 专门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引证解释:1. 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明 沉德符 《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

18098182284:校对的意思的解释?
蒯矿香答:校对 [ jiào du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iào duì ]1.核对是否符合标准:一切计量器都必需~合格才可以发售。2.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3.做校对工作的人:他在印刷厂当~。

18098182284:校对是啥意思
蒯矿香答:校对的意思:依据标准核对;根据原稿逐字核对抄件或校样,改正差错;负责校对工作的人。一、校对原则 1、先排后校。即先按照规定格式排版,打印出清样后再作校对。2、逢文必校。不能因为有的文稿篇幅短、字数少、内容简单就放松校对。3、每字必核。一份公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通顺、简练,人名、地名、...

18098182284:校对 的意思
蒯矿香答:释义:①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巴金《寒夜》:“他只是机械地一个字一个字校对着。”]②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如:他在报社当校对。相关例句:1.他是报社的校对,工作相当辛苦。2.生活是一次机会,仅仅一次,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老去。3.这篇稿子是他负责校对的。[他在...

18098182284:校对是什么意思
蒯矿香答:“校对”,一般念“jiao dui”,也可念“xiao dui”。核对的意思。对照某一样板或标准,在文字作品、产品初步完成后,专门进行核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修改,以改进产品质量的过程。

18098182284:校对是什么?
蒯矿香答:校对是什么意思女 校对[jiào duì] 1.对照原稿校准 2.专门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库存校对是什么意思 应该指库存档点,将帐本上的物品数量,与实际仓库中的数量进行核实。 文字校对是什么意思 打字、印刷中的一个工序,把文稿录入电脑后,核对一遍,以保证没有录入错误。 日文的校对是什么意思啊 日文有校对这个词吗?我的...

18098182284:校对的意思
蒯矿香答:校对(Text-proofing),古代称之为“校勘”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校对员”(Proofreader)的中文简称

18098182284:校对的拼音意思
蒯矿香答:校对拼音:jiào duì,意思是核对是否符合标准,按原稿核对,看有无错误。做校对工作的人。是书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指依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校对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一项极为细致、重要的专门技术工作,主要任务是对照原稿逐一核对校样。按照书刊的出版...

18098182284:校对的意思校对的意思是什么
蒯矿香答:校对的词语解释是:校对jiàoduì。(1)对照原稿校准。(2)专门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校对的词语解释是:校对jiàoduì。(1)对照原稿校准。(2)专门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注音是:ㄐ一ㄠ_ㄉㄨㄟ_。词性是:动词。拼音是:jiàoduì。结构是:校(左右结构)对(左右结构)。校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

18098182284:校正是什么意思?
蒯矿香答:校对的意思是核查。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校对[ jiào duì ]基本解释 1. 对照原稿校准 2. 专门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引证解释:1. 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明 沉德符 《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