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呢?

来源:编辑vide

秋裤、羽绒服、暖手宝,堪称我们现代人取暖的过冬三宝,寒流一到,不用别人提醒,我们自己早就穿好了秋裤、羽绒服,手握暖手宝了。然而,据科学研究,在历史上很多时期比现代更寒冷,没有取暖三宝的古人们又是怎么取暖的呢?

吃:饮食温补御寒

古人讲究饮食进补,在制造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改变饮食就成了自身御寒取暖的重要方法。

包括《食珍录》、《食经》在内的各类古代膳食书籍,都提到“冬膳”的重要性,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红枣、山药、枸杞、糯米等杂粮,都是冬季调理体质、御寒温补的好食材,而条件稍好的家庭则会开始进食高热量的肉类,如羊肉、牛肉、狗肉、鹿肉等。

民间自古以来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在十月立冬当日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随后也发展成为各地不同的食俗。

除了食物种类,古人在冬季食材处理方式上也有所发展,火锅便是最为重要的一种。

“涮火锅”这一习俗是从辽代契丹人开始的。1984年,考古专家在一座辽墓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幅壁画,壁画中三个契丹族人围着一个三足火锅,席地而坐,中间一个人搅动火锅,身旁还有一些肉类食物。至明清时期,宫廷菜当中的涮火锅还发展出鸡鸭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等各式各样的种类。

穿:穷人富人不一样

中国古代的服装材料,基本上可以分为葛、麻、棉、绸四种。

其中,葛与麻,指的是用植物的韧皮纤维编织而成的布料;而棉,可不是我们现在穿着的棉袄里的陆地棉,而是宋朝之后由非洲和印度传入中原种植的草棉和木棉;绸即丝绸,是自新石器时期始即为汉人所掌握的养蚕丝织技术带来的产品。

中下层的普通老百姓最为普遍的过冬衣物实是用葛质与麻质的蓬松絮状物填充制成的“缊袍”,保暖效果并不好。

宋朝以后,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原,种植成本低廉、保暖性能较葛、麻都有很大提升的外来棉花,带动着棉衣迅速发展成为老百姓过冬装备之一。

此外,运用漂茧制絮的工艺技术,古人也用蚕丝絮填充制成丝绵衣,但由于制作成本高,丝绵衣向来都是富贵人家的专属。

在远古时期,对于经济作物种植还未熟稔的古人,也用狩猎获得的兽皮制作保暖衣物。随着文明进步,中原地区出现了专门制作精致兽皮衣物的服装加工业,裘衣开始成为有钱人的新宠。

用以制裘的皮毛很多,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鹿裘、羊裘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

住:给房子装供暖设施

在房屋内安装供暖设施,亦是古人冬季取暖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远古时期至近代明清,供暖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发展出火塘、火墙、壁炉、温室等形式。

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发源于新石器时期,集炊事与取暖于一体。在室内地上挖成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做饭,这就是火塘。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秦代开始,壁炉成为冬季保暖的新秀。相较于火塘取暖火力难以控制、具有较大危险性的弊端,壁炉采用了覆瓮形炉膛的设计,热焰在膛内有充分回旋的余地;另外,壁炉使用木炭作为燃料,木炭火焰小,燃烧时间较长,可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

秦长乐宫遗址中还曾发现火墙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中空墙体内,与灶相通,向室内不断辐射热量,是今天流行于中国北方的暖气、火炕的雏形。

民间取暖条件艰苦,贵族家庭及宫廷的达官贵人们取暖方式可就“奢侈”了。

《汉书·霍光传》记载:“(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这里的“温室”,指的是汉代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各种防寒保温的特殊设备,包括以花椒和泥涂抹的墙壁、披挂锦绣的壁面、火齐(云母)屏风、鸿羽帐、地上铺着的西域毛毯等。这种为墙壁增加一道特殊保温层的做法,一直为后代皇亲贵族们沿用着。

至清代,紫禁城中又设“火道”,挖通于城内一些宫殿的地面之下,添火的灶口则设在殿外廊子下,同样利用传热原理,形成了暖阁结构。

至于北方人民所熟悉的“暖炕”,也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早期学界普遍认为暖炕由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民族发明,并随着女真一起入中原,但近来考古学家在河北地区发现的西汉火炕遗迹,又提出了火炕为西汉汉人发明的新猜想。

用:古代也有暖手宝

根据史料记载,火盆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取暖器具,诞生在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由于火盆在古代家庭中的普及性,今天保留的许多民间风俗还与此有关,譬如结婚时新娘需“跨火盆”以驱除晦气。最常见的有火盆,又称“神仙炉”,是普通家庭冬季取暖必备。盆里放置木柴、炭等燃料,点火燃烧以供暖,在密闭房间里能起到很大的保暖作用。

手炉和足炉是古人的另两项发明。手炉用于暖手,多为铜制,形制如小瓜大小,由炉身、炉底、炉盖、提梁组成。炉身有两层,分外壳和内胆。内胆放燃炭以产生热气,外壳包裹内胆,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导,将热量由镂空炉盖散发出来。手炉携带十分方便,且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常常置于袖中或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手炉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后逐渐衰落。

足炉又称“汤婆子”,出现于宋代,是一种铜质或瓷质的南瓜形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小口,热水从此处灌进。灌足水的“汤婆子”旋好螺帽,再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窝里,起到“暖床”的效果。

至于这些取暖用器的燃料,有钱人家常用燃烧持久的炭取暖, 甚至在唐代贵族阶层当中,还流行制作精巧的舶来品“瑞炭”;而穷苦老百姓家则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秆作为燃料,还有人用牛粪取暖。

总之为了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古往今来的人们可谓费尽了心思啊!



宋朝人都住火炕、屋里还放有烧炭的火炉,而且都是从事体力劳动、耐寒能力比现代人强。

古代人在冬天的时候,他们会利用各种动物的皮毛做成毯子,做成衣服抵挡寒冷。

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穿一些兽皮,或者是点一些火堆进行御寒的,毕竟那时候的条件没有像现在这么好。

宋朝以前没有棉花,富人家用动物的皮毛取暖,而穷人家用芦花和杨絮填充到被子里取暖。

棉被最早出现在宋朝,那么之前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宋朝以前虽然没有棉被,但是古人们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觑的,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取暖方法。以前大部分人家里都有炉子,在炉子里的灭掉之后,他们会将炉子里剩下的炭火取出来,放在一个铁盆里,来让人取暖,这种取暖方式是最基本的,也是流传比较长久的。

虽然在我国古代,并没有文字记载有被子存在,但是肯定有用来御寒的东西。只不过那个时候它们不被人称为被子,但是却有和被子一样的功能。当时的人们把它们称为“衾”、“裯”或者“寝衣”。
在1982年,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条棉裤。裤管绣有图纹,黄色衬里,以丝绵填充。在周代时期,出现了“绵袍”,由于它的御寒性好,所以“绵袍”成为当时士兵的“冬天标配”,也就是今天被人们叫做“军大衣”的衣服。

在夏商时期,地广人稀,狩猎的人很多,所以他们大多数用兽皮来当做御寒之物。后来到耕种时期,有人想到了把柳絮,芦苇,稻草等填充物塞进被子里,也可以用来保暖。有钱人就会用丝绸织布、填充鸭绒、羊绒等东西来填充被子。所以,我们现在觉得最值钱的鸭绒被,其实古代没有棉花被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总而言之,古时的御寒的方法有各种各样的。我们的祖先是这么的勤劳勇敢和充满智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民族才会得以延续,才会创造出那么多的灿烂不朽的文明。

宋朝以前没棉被。因为虽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边疆,实际上在边疆,棉织物出现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锦衾薄”。没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盖被子。“狐裘不暖,锦衾薄”里的“锦衾”就还是“锦缎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虽然没有棉被,但是羽绒被、蚕丝被这些高档被子还是有的。但是这些被子造价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时候个小富之家,能有个缎面做背面,麻布做里子就很不错了。用鸭胸脯上的绒毛做出的羽绒被其实还是比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鹅来得便宜,这种代价太奢侈了,更别提蚕丝了。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还是以芦花和杨絮为主。这些东西廉价,但是要注意采集的时间,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错过了杨絮,还有芦花,但是连芦花都错过了,冬天就准备挨冻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那就是靠“火”取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国家。汉朝的时候,古人就用煤炭烧饭、炼铁、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没有煤炭还有“卖炭翁”在山里烧木炭运到城里去卖。

杜甫连屋上的三重茅都被寒风卷了去。更可气的还不止于此,“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床旧被子本来就盖了很多年,“娇儿”(虽然解释说是杜甫的儿子,但是在四川女孩子才叫娇娃),只因为睡姿不好,一脚蹬破了破麻布被里,杨絮一坨坨地散落出来,这日子没法过了。所以冬天的取暖方式还是需要注重,如果被子太久,就不建议做太剧烈运动取暖了。

13551592288:棉被最早出现在宋朝,那么宋朝之前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惠唐春答:罗其实并不是指一种织物,而不过就是一种纺织的方式而已。那么在当时其实所指的这一种被子,也就是说用丝绸制成的被子。这样的被子,虽然说比较的高档,可是它在冬天的时候并不是十分的耐寒。那么像是一些皇宫贵族,比如说在皇宫之中的皇帝或者是其他的显赫人家,在冬天的时候大多数都是会穿着动物毛皮...

13551592288:宋朝以前没棉被,古人在冬天究竟是怎么御寒的呢?
惠唐春答:根据史书记载,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也就是中国古代原本并没有棉花,那么棉花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呢?翻阅了资料以后,发现《宋书》以前,从来没有关于“棉”字的解读,也没有出现过“棉”字,那就说明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开始传入中国最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也仅仅是某些边疆之...

13551592288: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被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抵御寒冷的?
惠唐春答:宋朝之前的确是没有棉花大面积种植的,所以人们冬天御寒没有现在那么轻松,当时冬天下雪总会冻死很多人,以下就是宋朝之前人们御寒的方法。先来说一下最早时期如夏朝之前,当时的人们虽然已经会修建房屋,但是能够住在城中的却并不多,当时的人们大都是以野兽皮毛来御寒的,现在来看也是颇为奢侈,而且当时...

13551592288:...在古代宋朝之前还没有棉被的,那古人冬天怎么睡觉的?
惠唐春答:2. 南方地区则常用火盆来取暖,有时火盆还能用于烤食物。3. 到了12月,即使是岭南地区的广东也开始感受到冬天的寒冷,逐渐降温。对于北方和江南地区来说,湿冷更加难以忍受。4. 现代人过冬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吃火锅、洗桑拿、开暖气等。而古代人过冬的方式虽然较少,但也充满智慧。5. 北方农村地区...

13551592288: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惠唐春答:所以,在宋朝之前,绝大部分古代人都是没有棉被的。那么在冬天,他们是怎么御寒的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的御寒方式都一样。比如说现在也有区别,有晚上盖棉被的,也有晚上开空调或者是暖气的,在古代御寒方式一共是有两种,第一种是平民们的御寒方式,在以前人们的家里都会盖着&...

13551592288:大家说说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惠唐春答:总之,宋、元、明三代实为棉花取代丝麻之过渡期。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尚无“棉”字,隋代《广韵》卷2的仙韵下始有“棉”字,释义为“棉也,又木绵树名”。木绵树是一种树,与棉花完全不同。如前所述,宋代一般称棉花为木绵或吉贝,但如《铁围山丛谈》卷5也称“木棉布”。由于古书经后人辗转传抄或翻刻,...

13551592288:宋朝之前没有棉被,那么之前的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惠唐春答:在古代,人们生活比较贫困。根据历史记录,在宋朝以前人们是没有棉被的。有人可能就会好奇了,宋朝之前没有棉被,那么在宋朝之前的古人,他们在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呢?虽然在宋朝之前人们并没有棉被,但是人们也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抵御冬天的寒冷。古代人们抵御冬天寒冷方式有燃烧炭火盆、用柳絮来填充被子、...

13551592288: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惠唐春答:3. 植物纤维和动物皮毛是古人重要的保暖材料。游牧民族采用羊毛、羊皮等,而狩猎民族则使用兽皮、兽毛。农耕民族则多使用麻、棉絮、棉花、蚕丝等,甚至利用鸡毛、鸭毛、兔毛等制作衾被。4. 考古发现,秦汉时期已有丝织衾被的存在。5. 在清朝时期,北京城的一些乞丐和流浪汉,在冬天缺少衣物的情况下,...

13551592288:宋朝以前没有棉被,那么古代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
惠唐春答:白天烧制的炭火晚上会被放入盆中,用于室内取暖。而暖手炉则是一种更为便携的取暖工具,贵族与平民的暖手炉在材质上有所不同,贵族使用铜或铁质材料,而平民则多使用陶器或铁器。综上所述,尽管宋朝以前没有棉被,但古人通过使用各种天然材料和创造性发明,有效地抵御了冬日的严寒。

13551592288: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惠唐春答:小型动物绒毛是指,鸡、鸭、鹅、之类,这类动物的毛经过晒干后,在冬天取暖才是普通百姓奢侈之品,而且很多百姓都有,毕竟,谁不爱养点这些,除开这些,还有马、羊、牛等皮毛备受冬天热衷。丝麻 宋朝之前,丝麻是中等家庭与权贵乃至皇室都使用的一种原料,不管是春夏秋天,皆宜。在古代,丝麻不仅是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