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长征故事 朱德长征时的故事三十字左右

来源:编辑vide

一、普通一兵

1929年的一天,朱德的通讯员在行军路上病倒了。朱德硬要通讯员骑上他的大黑马,自己挑担子。当部队要到松源的消息传开后,当地群众比过年还高兴,都巴不得立刻见到朱军长,但是因为谁也没见过朱军长,不知道哪个是他。

党代表告诉大家,朱军长骑的是大黑马。于是,队伍出现在面前时,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那个骑大黑马的人身上。只见黑马背上坐着一个约莫二十来岁的青年,面色也不太好,而且显得有点疲劳;前面走着一位挑担牵马的人,是一个浓眉大眼的壮汉。

他正是朱德,他身穿一套黄灰色旧军装,脚踏草鞋,腿打绑带,肩上弯弯的扁担挑着四五盏船灯。在乡亲们疑惑的目光中,只听朱军长洪亮的嗓门冲着大家说道:“乡亲们好啊!”乡亲们这才明白,敬爱的朱军长原来已经来到了他们中间。

二、向往和平

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上的开城进行停战谈判,和平有望。朱德听说添了第二个孙子,非常高兴,说:“朝鲜战场正在进行和平谈判,就叫‘和平’吧!

希望这孩子能成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的有用之才。”这是朱德同志送给孙子的第一份礼物,这名字里面一定寄予了一个戎马倥偬大半生的老人对和平的向往,对子孙美好前程的祝愿和期望吧!

三、朱德的扁担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

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那时候,部队吃粮,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宁冈去挑,于是红军发动了一个挑粮运动。

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脚上穿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翻山越岭,亲自参加挑粮。当时,朱德同志已经40多岁了。战士们见他为革命日夜操劳,在百忙之中还和大家走山路过小河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战士们都劝说:“朱军长,你那么忙,就不要挑了。”

朱德感谢同志们的关心,仍然坚持要挑粮。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同志没扁担就挑不成粮了。

谁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担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朱德同志的一席话说得战士们都笑了。

四、一块银元

三千多名战士驻扎一个村,吃饭吃菜成了一件大事。刚开始,由于地主老财造谣惑众,加上村民对红军并不了解,许多人弃家躲避,来不及逃的人关门闭户,筹集粮菜一时陷入了困境。朱德军长严明纪律,让战士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一天,两名战士到村南一户人家,大门紧锁,听说已逃到外村亲戚家中。只见其家门口有一个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挂着两个黄艳艳的大南瓜,小战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么个买呢?大个子战士说:“把两个南瓜割下,我写一张纸条,钱以后送来。”

说完割下南瓜,写了一张字条“买两个南瓜,以后付钱。——红军”.放在架上回去了。有一天晚饭,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饭后,询问谁买的瓜真是好吃时,他才知道南瓜没有付钱。他让人叫来那二位战士,从背包里带出一块银元,语气严肃地说:“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

说完要二位战士去还钱,两位战士原以为办了一件好事,却受到首长的批评,顿时面面相觑,等他们回过神来时,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长对他们耳语了一番,这时他俩才兴冲冲地走了。再说红军进村后,帮助村民打扫庭院、挑水劈柴。

一位大爷病了,还派医生为他诊治,一桩桩军爱民的好事在村里传颂着。村民们消除了误解,事实戳穿了地主们造谣中伤的阴谋,外逃的村民回来了,村子里家家户户敞开大门,争相帮红军做事,有送粮送菜的,有送儿子来帮丁当兵的,真是军民鱼水一家亲啊。

又说村南那户种南瓜的村民叫陈亮,他携妻带儿回到家里,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兴。只是棚上两个南瓜不见,他心里想:家在就好,两个南瓜算是让贼偷了罢,也不把它当回事,在村民会上他无意说了这事,没想到那二个战士又狠狠挨了一顿批,可他们心里不服气哪。

一天,陈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叶准备煮了喂猪,不经意间看见被割走的一个南瓜蒂上用红布扎着一个小包,他拿下来一看,里面包着一个金闪闪的银元,还有一张小纸条,可他不识字,急忙拿到村里给丈夫看,只见字条写着:“老乡:买2个瓜送上一块银元。——红军’’村里人顿时都聚拢过来,有的窃窃私语。

陈亮顿时面红耳赤,捶胸顿足,大声说:“我好糊涂啊,原以为南瓜被贼偷了,没想到红军大哥纪律严明,买东西付钱,一银元可买好多南瓜呀。”说完他拉着郭夫爷一起找朱军长,一是把银元还了,二是要向两位战士赔罪。

朱德军长激动地对他们说:“这是红军应该做的。银元你留着,至于赔罪由我来吧。”回到家里,陈亮倾其所有,把鸡蛋、鸭蛋和鸡鸭装满箩筐,上面用红纸写着“拥军爱民”,一家三口人高高兴兴担着慰问品走向美魁堂,听说红军走的前一天,他还特地屠杀大肥猪前去慰劳。

五、亲自为战士们站岗

1941年5月的一天,朱总司令带领警卫班的白礼华和小朱、小李及一位向导前往南泥湾踏勘。来到南泥湾中心地带时,已是傍晚,朱老总决定就在这儿宿营。大家找了两个破窑洞,在窑洞里铺上了简便的床铺,吃了点干粮,便休息了。

朱总司令和警卫员小朱睡在一个窑洞,考虑到朱总司令年纪大,又奔波了一天,大家就让他睡在窑洞里边的铺上,小朱睡在洞口的铺上。安顿好后,大家就睡下了。夜里,换岗的时间到了,警卫员小李轻步来到朱老总住的那个窑洞,轻轻推了一下靠洞口床上的“小朱”说:“换岗了!”

便回到自己床铺睡觉去了。第二天清早,向导起床看见的是朱老总站在窑洞前,就问白礼华和小李:“首长怎么没休息?”大家急忙跑到朱老总面前诧异地问:“首长,您怎么不睡觉?”朱老总微笑着反问:“你们站岗放哨睡不睡觉啊?”

这时,他们才发现,警卫员小朱还在窑洞里睡得正香。这下,大家全明白啦。原来,昨晚睡觉前,朱老总和小朱调换了一下铺位,这个情况小李不知道。结果,下半夜被叫醒的朱老总,就给大家站了半宿的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德



纺织机前度童年
  朱总司令于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候,家人为他起名叫代珍,念私塾时先生给他起一个字叫玉阶,后来参军后才改名叫朱德。
  马鞍场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因为周围的山像马鞍的形状,又是附近农民赶场的地方,所以取名马鞍场。
  玉阶的父亲叫朱世林,性情暴躁,而母亲虽不识字,却很温顺、勤劳。小玉阶常跟在母亲身后,帮助母亲干这干那;特别是,母亲纺线的时候,他就坐在纺车旁边,听母亲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什么穷人怎样受苦啊,有钱人怎样为富不仁,欺负穷人啊。母亲一边纺线,一边讲故事,小玉阶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得入了迷,听得东倒西歪直打哈欠,母亲就把他抱进屋里去睡,再继续纺线。在纺车吱扭、吱扭声中,小玉阶进入了梦乡。玉阶稍大一点,四、五岁的时候,就帮助母亲干活了,八、九岁就能挑能背,上学回来,看到母亲忙得满脸是汗,把书包一放,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农忙的时候,玉阶就半天读书,半天在家干活,再忙的时候,他就全天在家干活。母亲手把手教他做各种农活。
  母亲最疼爱小玉阶,小玉阶也最喜欢母亲,他受母亲的影响也最深。多少年以后,当了总司令的朱德还专门写了一篇怀念母亲、感激母亲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朱总司令在这篇满怀深情的文章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小玉阶喜欢在纺车前听母亲讲故事,还喜欢听一位老织匠讲故事,讲太平军的故事。
  母亲纺了线,到了冬天,老织匠就来把线织成布,染上色。那布,又厚又结实,大孩子穿了,小孩子再穿。
  一入冬,小玉阶就站在门口望着大路,盼着织匠爷爷讲故事。织匠爷爷当过太平军,能讲很多太平军的故事。
  终于盼来了老织匠。老织匠还带了一个10来岁的徒弟。老织匠把织机一支,哒……哒……,就织起了布,太平军的故事也就开始了。小玉阶和几个孩子坐在织机旁,瞪着小眼睛听得入了迷,赶也赶不走。
  老织匠跟说书的一样,讲的绘声绘色,讲着讲着还唱了起来,孩子们还跟着打起拍子来。
  听了老织匠的故事,小玉阶知道了有一个叫洪秀全的,领着农民起义军造反。在四、五十年前,洋鬼子打进了中国,朝廷怕的要命,洋鬼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苦坏了老百姓,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跟着洪秀全闹起了太平军,杀贪官、杀财主,给穷人分田分粮。老织匠就在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手下,但是,后来太平军失败了。官兵杀人不眨眼,石达开的队伍被赶到大渡河边,数不清的太平军都被杀了,血流满地,河水都被染红了。
  小玉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石达开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小玉阶是伴着母亲的纺车和织匠爷爷的织机长大的。

普通一👍👍兵👍👍👍👍

了啊卡帝乐昂北侧刚被带带代打哈迪大哥别别别必备大哥个别别别别个别几杯彼此highhighhighhi喝几杯测了别别别呵呵车车哦咧差额可爱车车给呗贝贝哦节哀被骂lol法拉第带杯南京呆贝贝堤北算了咯去咯哈紧迫lol咯hold

朱德总司令长征中的故事 "伙夫头"来历并不简单 在红军长征的途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年过五 旬,面容坚毅而叉慈祥的指挥员,他就是红军总司令朱德. 由于他年纪大,衣着与普通战士一样破旧,人们给他起了 个绰号叫"伙夫头",而他本人也以这个绰号为荣,因为这 体现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的精神. 出身四川贫苦农家的朱德早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在旧 军阀部队官至旅长.l922 年秋,朱德到德国学习战术,研究 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朱德又进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 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 l926 年,他回国后,曾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 员北伐.l927 年南昌起义时,朱德任第九军副军长,在起 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经过转战, 最后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 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l931 年l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成立时,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 令的名字传遍全国,"朱毛"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的一个代 26对粤军开展工作.为红军获得西进出口 朱德虽然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和中央革命军事 委员会主席,但长征前夕的实际军事指挥权却操在博古,李 德等人手中.准备突围西进的决定,直至需要用总司令名义 下达命令时才告诉他.朱德事后感叹,这"使我伤心". 不过朱德还是以大局为重,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l935 月,中央苏区在敌军围攻下情况非常危急时,朱德同周恩来等人一起筹划对粤军开展统战工作,并以红军 总司令的名义致信广东军阀陈济棠,以抗日和反蒋的大义 进行劝说,使其同意在赣粤边界放开一个缺口,中央红军 得以由此突围西进,开始了长征. 中央红军出发后,朱德虽无实际指挥权,却经常到部 队中做鼓动工作.在很少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也根据实 际提出自己的意见.红军渡湘江时,遭到国民党中央军和 湘桂军夹击,朱德对于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提出不同 的意见,可这个德国人不但不接受,反而大发雷霆.朱德对 那些照搬苏联教条的领导人极为不满,主张更换领导人. l935 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朱德 参加了会议,并以尖锐语气批评了"左"的错误.他说:"这 样的错误如果继续下去,红军就不能再跟着临时中央走 了."他还表示完全支持毛泽东的主张,支持这位井冈山的 老战友指挥红军.红军总司令的这种态度,对遵义会议形 成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从而扭转革命全局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 "能打中朱德的子弹现在还没有造出来呢" 在遵义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今后的军事指挥仍由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年第l1 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负责.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差不多都是在到达宿营地后彻夜工作,白天行军经常 要躺在担架上睡觉.朱德便在日间行军中处理各种事务, 形成了时间上的分工在行军中,朱德也很少骑马,总是同 指战员一同步行,边走边谈,自己的那匹马则用来驮运伤 病员.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向北进军,一渡赤水时在土城 遇到川军拦截,敌军进行反扑威胁到中央机关.形势紧急, 朱德向其他负责人提出要亲自到火线上指挥,毛泽东马上 组织身边的同志开了一个"欢送总司令上火线"的临时欢 送会当有人叮嘱他保重安全时,朱德豪迈地回答说:"能 打中朱德的子弹现在还没有造出来呢!"朱德在枪林弹雨 中闾了数十年,竟然从没有中过弹负过伤. 朱德亲自赶到红一军团前沿阵地,川军已占了有利地 形居高临下进行射击,他身边弹雨纷飞.当时又遇下雨,朱 德衣裳湿透,仍挥动驳壳枪指挥部队.总司令极大地鼓舞 了一线指战员,终于将敌人打退并夺回制高点.激战到黄 昏,部队撤出战斗向西转移,其他人劝总司令先走,朱德却 直等到后卫团到达才通过浮桥.当时敌军的一颗炮弹正好落在他的身旁,幸而没有爆炸. 下川康边,又拖了一年才到达陕甘宁,等于走了两年.他自己也曾说过,"长征二万五千里,我个人却多走了一万 "长征二万五千里,我个人却多走了一万里"1935 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合,第一次过草地时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朱德就此同四方面军在一 起生活战斗了一年多.当时部队命令多以"朱张"(总司令 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名义下达 第一次过草地后,张国焘改变主意要求全军南下,随 后他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在这种形势下,朱德在会议 上明确表示:"党是一个整体,不能分裂."面对一些不明真 相的人的谩骂,朱德泰然处之,一直耐心向指战员们解释 只有北上才有出路.有人当面攻击说:"你要北上,你自己 走好了."朱德又坚定地表示,中央让我到这里来,我不能 离开j 四方面军南下作战连连碰壁后,张国焘情绪低落总待 在屋里,只有朱德常到一线指挥,这使他在四方面军指战 员中树立起很高威望.各主力会师后,朱德坚持对三个方 面军的指战员一视同仁,多年来全军干部都以"朱老总"来 称呼这位备受尊敬的长者,他的公正态度也对消除"山头 主义"起到了很大作用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为时一年,朱德却因随四方面军南 长征中举办野菜展览会,称野菜是"革命菜 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后,遭到敌军重兵拦阻,连战不 利,被迫退向荒凉的西康藏区这时中央红军北上陕甘却 打开了局面.朱德为顾全团结大局,尽量不正面批评张国 焘的错误,而总是宣传北上的胜利,使四方面军的广大干 部感到还是中央的方针正确: 这时活动在贵州的红二,六军团与党中央失去了电讯 联系,只与红军总司令部还有电台联络.朱德认为这样一 支红军主力孤悬西南十分不利,于是同张国焘一起致电任 弼时,贺龙等人,希望他们能到西康来.1936 六军团到达甘孜,并与留在四方面军中的原红一方面的三十二军(原九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于二方面军干部 大都来自朱毛红军,他们拥护朱德提出的北上会合的主 张.四方面军的大多数干部经朱德的耐心说服,加上看到 在康区没有出路,也赞同北上. 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又分路北进过草地,朱 德让总参谋长刘伯承随二方面军行动,自己继续随四方面 军行军.此刻已是第三次过草地,筹粮更为困难朱德带着 身边的人寻找可食的野菜,共找到牛耳大黄,灰灰菜,野 葱,车前草等60 多种?随后,朱德组织了野菜展览会,让四 方面军各部队都派人来参观并介绍推广,这既避免了误食 有毒野菜,也能弥补干粮的不足. 草地几百里无人烟,无房屋,每到晚上,朱德和警卫员 就在稍微干燥的场地上背靠背地坐着打盹,食粮不足就挖 野菜或到河里钓鱼.对这段经历,朱德一直念念不忘,称野 菜是"革命菜".解放后他还带领亲属挖野菜吃,教育后代 不要忘记那段最艰苦的岁月. "朱毛"并肩成旗帜 无论是在工农红军,八路军还是在人民解放军中,朱 德都是总司令.毛泽东晚年见到朱德时,又肯定他是"红司 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在艰难的长征 中,朱德不仅激励和带动部队,还能很好协调三个方面军 的关系,做好各方面的团结工作,从而赢得了全党全军的 尊敬.长征的历史乃至整个红军的战斗和发展史,都与朱 德的英名永远联系在一起.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年第11

朱德在长征时的一些事迹~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一块银元》
一天,两名小战士到一户人家,大门紧锁,门口架棚上挂着两个黄艳艳的大南瓜,心想:人家又不在,怎么个买呢?,那就先把两个南瓜割下,写一张纸条“钱以后送来-红军。”
晚饭,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饭后,询问谁买的瓜真是好吃时,他才知道南瓜没有付钱。他让人叫来那二位战士,从背包里带出一块银元,语气严肃地说:“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说完要二位战士去还钱。
望采纳!

18750626067:红星照耀中国朱德英雄事迹
夔胀肢答: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起义军南下 广东后,主力在 潮汕地区被 国民党军队击败,他率领余部转至湖南南部,发动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1928年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随即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 红军)第四军,任...

18750626067:爬雪山过草地
夔胀肢答:松潘草地,朱德与张思德两个仪陇人的长征故事 多少年来朱德与张思德家乡的人民总是自豪地说:“在解放军中,我们仪陇出了两个最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最大的官朱德总司令,一个是最小的官班长张思德”。而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长征中还有着精彩的相聚和颇为传奇的故事。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8月,...

18750626067:朱德同志有哪些小故事?
夔胀肢答:李平三过草地,跟随朱总司令一直到了延安。1983年10月,他向时任《星火燎原》编辑的我,回忆起了朱总司令参加延安大生产的几个感人小故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1933年参加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在八路军总部当了8年警卫战士。1983年6月,他向我口述了他们几个警卫战士陪着总司令到南泥湾,检查大生产运动路上所发生的几...

18750626067:红色革命故事
夔胀肢答:朱德的扁担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三个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说,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红军,要巩固,我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为公需要,储备足够的量是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您刚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到茅坪回来,有五六实力,一山高路斗非常难走,...

18750626067:朱德总司令
夔胀肢答:-真伟大。

18750626067:朱德的故事30字
夔胀肢答:朱德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朱德的故事有很多,不是30个字就能表达的。一:《回忆我的母亲》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琳琅山下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朱德的父亲朱世林和母亲钟氏一生务农,没有读过书。朱德的母亲出生于...

18750626067:《长征》主要人物以及事例
夔胀肢答:《长征》主要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蒋介石、陈昌浩等;主要故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悲壮的失败中出发,面临着大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大自然的艰难险阻、...

18750626067:你知道哪些有朱德的故事呢?
夔胀肢答:1、1886 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琳琅山下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朱德的父亲朱世林和母亲钟氏一生务农,没有读过书。朱德的母亲出生于流浪艺人家庭,有一定的音乐素 养。在母亲的影响下,朱德热爱音乐。母亲,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还保存有朱德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竹琴。1944年钟氏在家乡去世后,延安各界为...

18750626067:红军横渡铁索桥的故事
夔胀肢答:红军横渡铁索桥的故事:1935年5月25日,面对国民党追兵的紧追不舍,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

18750626067:朱德的主要事迹和经历?
夔胀肢答:1、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冬天则以转牛肉当饭:②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打球: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④朱德向弟兄们讲话时往往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