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中的春夏秋冬分别是? 二十四节气歌 歌词? 夏天有几个节气?

来源:编辑vide

链接:

提取码: u31d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中的春是春天,夏是夏天,秋是秋天,冬是冬天。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第一个春——立春  第二个春——春分

第一个夏——立夏  第二个夏——夏至

第一个秋——立秋  第二个秋——秋分

第一个冬——立冬  第二个冬——冬至



二十四气节是每个种田的人必然知道一件事情,这首歌曲也让没有种过田的朋友知道这二十四气节里面,每一个气节农民都在干什么。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1、春夏秋冬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2、立是开始的意思,是每一个季节的开始。

3、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定气法: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于公历2月3-5日交节。

4、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5、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6、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

7、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8、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一句都代表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六个节气,具体如下。

第一句“春雨惊春清谷天”,分别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时间为每年的二月至五月。

第二句“夏满芒夏暑相连”,分别代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时间为每年的五月至八月。

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分别代表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时间为每年的八月至十一月。

最后一句“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别代表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时间为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二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绚丽瑰宝。



春:立春,春季开始的意思。夏:立夏,夏天开始。秋:立秋,秋天的开始。冬:立冬,冬天的开始。

传统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四个节气。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四个节气又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在二十四节气中,天文、气候与农业生产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每一个节气不仅反映出这个节令期间的气候变化,也反映季节之间的变化与节气同一时期的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特征。直到今天,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仍然是我国劳动人民一年之中从事农业生产、安排农事活动和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可靠依据。

二十四节气是我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非常丰富的农业气象经验,是一部简要而明确的农事历法,它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它将世世代代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服务并永远流传下去。



二十四节气怎么分季,春夏秋冬?~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分季:
1、春季:
立春:斗指寅;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2、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夏季的开始。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斗指乙;太阳黄经为90°。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3、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昼夜平分。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4、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冬季的开始。
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意味开始下雪。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扩展资料: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
1、“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
2、“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
3、“启”是立春和立夏;
4、“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
如果八节中再选重点,则是夏至和冬至这“二至”。冬至时太阳到达最南方,而夏至刚好相反,太阳到达最北方,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