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对人的影响 X射线对人体有什么伤害

来源:编辑vide
英国研究人员发表最新研究报告称,医院常用来诊断疾病的X射线扫描、CT检查可能是导致一部分人罹患癌症的原因。在X光、CT检查比较普遍的日本,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3.2%是由这两种检查造成的(相关报道见都市快报2月1日第1版)。
事实上,X光、CT检查中的辐射线对人体有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更关心的问题是,做这样的医学检查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都市快报 傅苓 ■调查:九成杭州人不介意做检查

昨天,记者在省人民医院随机采访了20名市民,其中年龄最小的34岁,最大的72岁。他们或者在就医时曾做过X光或CT检查,或者在体检时做过胸透,也就是说所有被调查者都无一例外地因医学检查接受过X线辐射。记者设计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你是否知道X射线可能致癌;二是你是否会因为X射线对人体的伤害,而对检查有疑虑。

调查发现:除一位57岁的大妈从未听说过“X射线可能致癌”外,其他19名市民都表示有所耳闻。68岁的曲大伯非常肯定地说:“辐射嘛,就跟日本那辰光原子弹爆炸一样的,要生白血病的。”但对X射线伤害的认知,并没有妨碍大多数市民接受医学检查。有18名市民相信医院的检查设备都经过严格检查,医生也心中有数,不会乱来,所以很放心;但还两人表示,做检查时心里会有点不舒服。尤其是如果第一次检查结果不理想,还需要再次检查时,他们会觉得是医生没有尽到责任。

■X光、CT检查致癌几率有多少可能遭遇辐射的情况

尽管X射线中含有有害辐射,但当患者的表面症状不足以确诊疾病,或者需要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程度时,就需要采用X光和CT检查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用X光检查骨折是最常见的,此外它还能观察到肺、肝、肾、脾等内脏异常情况;肋骨、锁骨、胸椎等骨骼肿瘤;还能发现胃溃疡以及肠胃炎引起的黏膜肿胀、肿瘤等。CT检查和X光的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X光片拍摄的是人体的平面图像,因此体内器官会显示前后重叠的状态;而CT则采取断层摄影的办法,就像把面包切成薄片一样,从不同点位对身体被检查部位拍摄不同的照片,从而解决了一部分重叠问题。一般来说,骨折等疾病用X光片就可看清楚,但涉及颅内肿瘤、肝脏肿瘤等结构较为复杂的病变时则需要CT出手。

X射线和CT如何致病

医学X光和CT检查是目前人们可能接触到的最大的人造辐射源,这种辐射能够穿透细胞、破坏DNA,甚至诱发某些癌细胞。国际知名的放射科专家约翰·高夫曼的研究发现,X光会破坏细胞内部结构,对遗传分子产生难以修复的终身性破坏:美国每年经确诊为乳腺癌的18万例病人中,大约有2/3的患者病因与医用X光有关。还有研究表明,X射线会破坏红细胞,可能会诱发白血病等血液疾病。英国牛津大学的伯林顿·德·冈萨雷斯教授说:“在男性身上,与X射线相关危险性最高的疾病是膀胱癌,部分原因是许多不同种类的X光都会照射到膀胱。而女性患肺癌和结肠癌的危险比较高。”

假设病例———一个肋骨骨折病人的致癌风险

一名骨折患者究竟需要做多少次X光检查?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夏冰这样推算:诊断时一次(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则要加做一次CT,同样要遭遇一次X射线辐射)、手术后检查骨骼复位情况一次(关节复位病人需要在手术中加做一次)、手术后一个月复查一次、术后三个月复查一次。这是基本的检查次数,多则6次,少则4次,以后则按照骨折患者康复情况不同以及片子是否清晰需要重做、上下级医院转诊重做等因素而定,一些病人起码做到10次以上。

假设一个肋骨骨折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做了6次检查,那么他又将面临多大的致癌风险?拍摄一张X光胸片,当射线在检查区域曝光时其曝光率约为160毫西弗特/小时(毫西弗特为计量辐射度的单位),约为0.045毫西弗特/秒。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拍摄一张胸片大约需要0.5秒,这就意味着患者要承受约为0.023毫西弗特的辐射量。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说,身体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以此推算,一个肋骨骨折病人将增加约为3.8/千万的危险。

而对其他医学检查来说,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检查要接受的辐射量为0.01毫西弗特,腹部为0.54毫西弗特,骨盆为0.66毫西弗特,腰椎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为医学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在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

可以肯定的是,能够省略的辐射检查应该省略。 ■自我防范宝典安全距离———两米以外

人们不必因为辐射而拒绝必要的X光和CT检查,但浙江放射学会主任委员、邵逸夫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章士正教授还是提醒患者家属,没有特别需要陪护的患者,家属不必一起跟去做检查,这样受辐射完全不必要。

但是,也不必为此连医院放射科的区域都不敢进。拍胸片时,X射线在检查区域曝光率约为160毫西弗特/小时,距此两米处则为80微西弗特/小时,约为中心点的1/2000,此时的致癌几率约为百万分之一;而在距离中心点6米外的辐射为1.5微西弗特/小时,约为中心点的五百万分之一,致癌几率更是微乎其微。

脆弱人群———孕妇、新生儿

尽管在孕期做X光、CT检查并不会绝对导致胎儿畸形,但杭州市医学会临床放射和介入分会主任委员、杭州市一医院放射科主任陈文辉还是建议孕妇应该尽量避免此类检查,尤其是怀孕头三个月的准妈妈。因为此时是胎儿重要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X光可能使这些尚未发育定型的细胞组织产生突变,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也会增高。

还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如果因头部受损伤做CT检查,对以后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影响,而对空间识别能力则没什么影响。 敏感部位———性腺

人体各部位细胞对X射线的反应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为敏感。章士正教授说,国外医院这点做得比较好,在为病人的下腹部做X光或CT检查时,都会用铅套或其他防护将性腺遮盖,以提高保险系数。但国内的大多数医院还没有这种保护措施。

责任岗位———医生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20年中,被调查的日本等15个国家X射线检查都呈上升趋势,而至少有30%是不必要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郑钧正教授也指出,医务人员不能因为患者和受检者仅仅是来医院检查一次而忽略对他们的防护;受检者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不合理的医疗照射。

■多吃海带 说到饮食保健,已经入行20年的陈辉主任摇着头,连说了两遍“没有”,然后又有些迟疑地补充道:“多吃点海带等含碘的东西可能有用,它可以吸收一部分射线。”

■最新螺旋CT在邵逸夫医院启用

下周,全亚洲最新型号的16层螺旋CT将在邵逸夫医院正式启用。这台耗资90万美元的新型CT在全球医院只安装了8台,它能在0.37秒内完成对需要检查部位整整一圈的扫描,并获得16张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像。这两天,章士正教授正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如何发挥新CT的最大威力。入行近40年,他已算不清这已经是第几次接受新的技术革新了。

1975年,CT检查正式运用于临床。此后不久,作为中国第一代CT人,章士正教授赴德国半年,学习这种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当时,已经有近80年历史的X光检查,已经不再是当初拍一张片子就要半小时的原始仪器;而在此后的不到30年时间里,CT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第一代CT机完成一次扫描需用4-5分钟;而用两个X射线管组成的第二代CT机产品,每次扫描仅需用30—120秒;第三代CT机产品用多个X射线管组成,用2.5秒就完成一次扫描;到了第四代CT机,扫描时间减少到只需1秒钟。而此后诞生的各种新型CT机则都将时间控制在1秒钟之内。同样地,X光检查的速度也在迅速提高,如今一张普通胸透成像只要0.1秒,其他部位一般为0.5秒。

X光和CT检查成像,从最初的胶片投影、后来的计算机成像,已经走向最为时尚的数字时代。现代的X光、CT检查机崇尚灵敏的数字化接受器。章教授很有信心地说:“敏感的接受器和飞速提高的成像速度,对患者来说就意味着更少的辐射、更安全的检查。”

医用X射线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危害?

□通讯员 山人 实习生 蓓蓓 记者 予予

近日,广州、深圳的放射防护专家同时呼吁,儿童每年体检,胸透一项应该尽快叫停。由此,一向颇为神秘的放射性检查瞬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向本版记者询问:X射线是否对人体有危害?照了几次X射线就会致癌吗?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苏大附一院影像医学科主任郭亮副教授。

工作人员的“X射线储存器”

刚进苏大附一院影像学大楼,记者就发现这里的工作人员胸前都别着一根“小管子”。原来这根小管子叫作“放射线计量测定管”,是专门用来计量专业工作人员每天摄取的X射量的,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取下来,测量一下这位工作人员所摄取的X射线剂量是否超标。郭主任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测定出来的结果都是在正常范围内。像他这样工作了多年的专业人员每一次的测定都是“及格”的。

郭亮介绍说,在现代医学中,X射线可以说是大行其道,无处不显示着它的重要性。像CT、核磁共振、介入放射等这些人们并不陌生的放射性检查,不断用于临床医学,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他们每天担负的工作就是通过X射线这双穿透的“法眼”来检查病人体内的各种异常。

拍片一次等于看1小时电视

当记者满脸疑惑地问起,频繁地接受医学中的X射线检查是否会使致癌可能性增大时,郭亮首先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他说,一次拍片人体所摄取的X射线剂量相当于看1小时电视所摄取的量;而胸透一次的剂量相当于拍片的1.5倍;如果要说到危害那就是做一次胸透的损害等于抽3支烟。

如果说接受医学X射线易致癌症的话,那么像他们这些常年累月一直工作在这些设备和技术包围中的医学专业工作人员不是第一个受害者吗?从他们每天上班时间都戴着的“放射线计量测定管”中取得数值看,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正常范围内的。这也就是说“照了几次X射线就会致癌”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不能成立的。

一周一次CT不会影响健康

大家都知道,X射线对生物细胞有一定的杀伤破坏作用,过量地照射X射线后,会影响生理机能,造成染色体异常,导致癌症的发生。但适量的照射,并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因为医务人员做检查时,对X射线透视和摄影所用剂量是很小的,仅限在安全剂量之内。尤其是偶然做一次胸部透视,做一次胃肠道检查,拍一张骨骼X射线片或做一次血管造影,都不会引起不良反应。而且拍片所用的X剂量并非完全被人吸收,绝大部分是从人体中穿透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才被人体吸收,如果要说一个具体的数值的话,那就是真正为人体所吸收的只是所用剂量的万分之几,甚至还不到。

而且现在像苏大附一院等苏州的各大医院使用的放射检查设备早都已换成了数字化摄片(CR)及直接的数字化成像(DR),放射量比原来又减少了许多,仅占原来的1/7。

所以确切地说,正常的人体一个星期做一次CT是决对不会影响健康的。郭主任强调说,医用X射线给人们检查和治疗时,决不可能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市民不必有什么顾虑。

胸透取消的主要原因

对于小学生体检取消胸透这个项目,郭亮认为,胸透使用的放射剂量大是一个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胸透相对于拍片来说分辨率低,从开始到结束只是由一个医师来诊断,诊断的准确性就只能依据这位医师的个人水平了,造成的差错率相对较高,而且还不像拍片可以资料留存,有利于进行复诊。

哪些人不宜做X射线检查

郭亮还特别指出,虽然身体有不适难以确定病因的,可以做X射线检查来让自己放心。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放射性检查也不例外,有些人做X射线检查时就应该稍加注意,例如,孕妇在怀孕3个月以内就不宜做X射线检查,因为这个阶段的胎儿还未成形,孕妇如果过多地接受X射线,容易造成胎儿智力低下或小头症,导致出生后癌症的发病率提高。

其实X射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电视、电脑、手机、微波炉,就连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太阳光和月亮光线也存在着X射线。而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的X射线危害也是不能忽视的,例如不要让小孩子太接近家中正在工作中的微波炉;选用建筑材料时要仔细挑选,像辐射较大的花岗石就要慎用;平时也不要长时间看电视或使用电脑,如果是工作所需,尽可能做到工作一、两个小时就让自己休息十分钟。

这么说吧,你可以简单的把直接照射到的X线当成硬的,而经过反射和阻挡而减弱的X线当成软的。综合比较下软X线对人体的危害会更大一此,应为这部份射线对人来说是完全无用的。X射线作为有波长的一种波是会有反射的,包括照射到人体后,也有一部份会反向出来。不过,一般的医用X光机所发出的射线有2mm铅当量是可以防护好的。
关于照射会受到多少伤害的问题要看受照的剂量有多少,通常不是直接照射的话不会有多大伤害,除非你是常常在X线机旁作业。人眼和生殖腺以及淋巴腺是最容易受X线影响的,要保护好的。

没想到,科学家们这一神奇发现,竟带来这样的灾难…...



专家辨理

X射线是一种人眼看不见并感觉不到的射线,它可以穿透人体和一般物体,甚至金属制品。目前广泛应用的CT诊断技术(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射影)、胸透等,都属于X线诊断范畴。

“如此强烈的穿透力,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河南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印博士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家先后两次出台规定,要求对X射线进行防护。”

这两个规定,就是卫生部1989年出台的《医用X线诊断防护安全操作要求》和2002年1月3日出台的《国家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前者规定“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应当采取适当防护措施,人体敏感部位和组织(如性腺、甲状腺、乳腺等)更应采取适当屏蔽防护。”后者也要求:“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应当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临近照射的敏感部位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对孕妇和儿童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告知对健康的影响。”

但是,眼下的现实是,一方面,医院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从来不对患者进行屏蔽防护;另一方面,公众很少意识到需要进行屏蔽防护。“如果不是那个英国人约翰的较真儿,我们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记者的一个朋友说:“因为我们从来都是这个样子。”

约翰说:“射线的危害,医生应该比受检者更清楚,哪怕是被X光照上几秒钟,对身体都可能造成潜在严重病变。”

那么,非屏护条件下的X射线检查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射线防护专家吴毅教授发表观点认为:X射线在穿透人体时,会对人体产生轻度危害,引起人体生物大分子及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反应,产生有害效应,无任何防护的照射就会对人体造成射线损伤。

吴毅在他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受检者受到的伤害,包括诱发癌症、遗传性疾病、婴幼儿智力下降等。

郑州大学二附院副教授马军博士告诉记者:“射线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绝大部分会长期潜伏在体内,破坏免疫系统。”曾有医生遇到过一名患者在做过常规X光检查后,腹泻不止,还严重头晕,白细胞骤然下降到每立方毫米2000个以下,比正常人少一半。他说:“对射线如此敏感的患者,在临床上虽然不多,但潜在的危害是对人人都存在的。”

X射线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到医院去检查身体时,医生有时会让我们去拍“x光”片。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x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担忧:“它会不会损害我的身体健康?”答案是否定的。
“x光”在医学上称为x射线,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骼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它对于生物细胞的确有一定的杀伤破坏作用,所以人体受到x射线照射后,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如果长时间过量照射的话,会造成组织破坏、影响生理机能,甚至引起生命危险。但是,在做疾病检查时所用的x射线剂量是很小的,严格限制在安全剂量之内。如果医生需要对病人进行重复透视摄影,也会考虑延长检查间隔时间。正常人偶尔做一次胸透或胃肠道检查,拍一张骨骼x射线片或做一次血管造影,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所以,在医院里照“x光”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拍摄一张X光胸片,当射线在检查区域曝光时其曝光率约为160毫西弗特(计量辐射度的单位)/小时,约为0.045毫西弗特/秒。以胸部肋骨骨折为例,拍摄一张胸片大约需要0.5秒,因此接受一次胸部X射线检查,患者要承受约为0.023毫西弗特的辐射量。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说,身体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因此,一次拍摄40张X光片会对人体造成0.92毫西弗特的辐射量,增加0.00001518的致癌几率。人们早就证实,电离辐射极易致癌,而X光正属于此类辐射。高夫曼首先提出假设,经过反复验证后得出结论:在美国,大量的癌症病例确系医疗辐射引起。与之相反,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症)以前从未被人认为与电离辐射有关。如今,高夫曼的研究工作以具体数字将真相公之于众:6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死因与医用X光有关。
1995年,高夫曼完成了一项有关乳腺癌病因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在每年经确诊为乳腺癌的18万例病人中,大约有2/3的患者病因与医用X光有关。在最近一次调查中,除了“各类癌症”和乳腺癌之外,高夫曼还重点研究了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癌变情况。他发现,只有女性生殖系统方面的癌症与医疗辐射没有直接联系。
上述研究成果不仅证实了医疗辐射和常见绝症之间的关系,还传递出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信息:减少医疗辐射,可以避免诱发癌症和心脏病。在过去的20年中,人们还摸索出不少方法,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X光照射。

电离辐射祸福相伏

电磁辐射是指以光子束形式传播能量的过程。按照能量的递增顺序,光子束可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光和伽马射线等。而后3种光子束具有足够的能量,可在与原子或分子相遇时碰撞出电子,即发生电离辐射。但是,只有X光和伽马射线才能穿透人体内部器官。
高氏研究报告中的“医用X光”特指用于医疗诊断的X光,即在牙科检查、荧光检查、CT扫描、正骨、异物查找、导管和缝针放置、外科手术导引等不同的医疗过程中使用的X光,而不包括用于治疗癌症的X光。后者为了杀灭癌细胞,而增大照射剂量。
医用X光对于细胞所造成的破坏并不直接来自X射线光子,而是来自光子运动中释放出的高能电子。电子在运动过程中,漫无规律地将其部分能量传递给生物分子,导致了高夫曼所说的“化学和生物破坏”。例如,源电子使其他电子由分子中逸出,生成一股电子喷流。这就使分子处于一种高能状态,从而产生出在电离的X光条件下才有的化学反应。
这种破坏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如杀死细胞、破坏细胞内部结构,或者导致变异——对遗传分子产生难以修复的终身性破坏。假如说X光的能量确实会产生这种效果?熏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安全的或可接受的电离辐射剂量。而且,连续的X光照射所造成的破坏具有累积性,危害更大。同时,对于X光的破坏,人体自身虽然具有较好的修复功能,但也并非无所不能。
遭受X光破坏后的细胞极易诱发有机体突变。大量的流行病理分析也一再证明,这些细胞还是几乎所有类型癌症的“祸根”。然而,美国国家研究顾问委员会主席爱德华·拉德夫德却不以为然。在对电离辐射所造成的生物影响进行了一番调查之后,他认为,将这些发生变化后的细胞定性为人类已知的各类癌症的罪魁祸首,还为时尚早。

剂量—反应:相关分析

众所周知,导致癌变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吸烟或营养不良。高夫曼提出“医疗辐射诱发多种癌症”这一假设后,为了加以论证,他必须确定所谓的“原因分数”(或称原因百分比)。
癌症和冠心病均由多种病因诱发。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上述绝症发作。其中,必要因素在病情发展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试举例,如果医用X光是75%的癌症致死病例的必要因素,那么其原因分数为75%。换言之,医用X光导致了癌症的75%的死亡率。
计算出原因分数就可探明剂量—反应比。其中,剂量指医用X光的照射量,反应指癌症死亡率。(注:此处“反应”特指死亡率,而不是死亡人数。)高氏分析法表面看起来极为简单。首先,他从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中,获取了全美九大人口普查区各分区的反应信息(各年龄段的癌症死亡率)。他掌握了每10万人口中不同性别的癌症死亡人数、人体不同部位癌变死亡人数,并有选择地掌握了其他一些致死原因的数据。
接下来是建立一个X光剂量数据库,这必须克服由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困难。近期,美官方公布了有关统计数据,并承认,历年来用于医疗诊断的X光剂量可能要比人们现在认为的低60%。此外,不同设备每操作一次的平均辐射剂量值也相差很大,这也是一个影响因素;而数十年前的剂量数据更是难以确定。这些不确定因素累加起来,会使“平均拉德风险”(指每个辐射单位“拉德”所产生的死亡率)的统计出现严重偏差。
高夫曼则提出了一个基本假设,并对其进行了严格审核,使上述难题迎刃而解。该假设是:每10万人口中医生人数越多,进行辐射检查的次数(剂量)就越多。这一假设符合人们的常识,并为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UNSCEAR)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评估研究工作所证实。这一假设还从其他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比如说,医用X光胶片销量与每10万人口医生数量之间也大体呈此比例。
因此,由于缺少剂量的绝对数字,高夫曼利用了每10万人口从医人员的数据,来描述九大普查分区的相关剂量。幸好,各地之间的数字差异比较大。而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剂量存在差异,才使得剂量—反应分析富有意义。如果各区的剂量数据完全相同,那么就无法得出“医疗辐射是癌症病因”的结论。随着分析研究的深入,另一项统计要求也得以满足: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九大分区的剂量数据相对比较稳定。
反应、剂量两组数据都具备后,高夫曼必须对其加以测试,弄清相互关系,以证明或推翻其“医用X光是导致美国人患癌致死的主要原因”这一假设。为此,统计学中的回归分析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方法可用于计算出一条曲线来显示剂量—反应比。人们可以通过使剂量数值趋于零而进一步确定X光之于患癌致死的原因分数。当剂量数值为零时,相应的反应数值就是未受医用X光照射诱发的癌症死亡率,即非辐射致癌死亡率(设为N)。然后,从总的癌症死亡率(设为T)中减去非辐射致癌死亡率,其差除以总癌症死亡率,所得即为我们需要的原因分数:(T-N)/T。
分析结果,高氏得出了较高百分比的原因分数,从而证实了其假设,即医用X光是使美国人患癌的祸源。

心脏病也源自X光

从狭义上说,这项研究工作到此结束。但是,作为一名深思熟虑的学者,有必要进一步查清辐射与非癌症患者之间的联系。正如所料,他发现,在对医疗辐射做出反应方面,非恶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表现大相径庭。而冠心病死亡率则表现出与辐射之间的出乎预料的紧密关系。
科学界有一个基本观点,即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癌症和冠心病与医用X光之间惊人的相似反应,亟须有系统地加以说明。一些研究人员曾提出看法,认为诱变剂(或致突变因素)会使冠状动脉平滑肌上形成小瘤,而高夫曼就是由此入手。这一假设与其所揭示的冠心病和医疗辐射(作为一种已证实的诱变剂)之间明显的剂量—反应比颇有契合。
当然,有研究表明,诱发冠心病的其他因素很多。高夫曼本人也有过多年的研究。限于篇幅,他未作详细阐述,只是指出,冠状动脉上的小瘤和不良的血脂蛋白含量、高血压、吸烟、肥胖及机体失能、糖尿病、营养不足等因素一样,极易诱发疾病。
高夫曼一方面强调,医用X光和冠心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剂量—反应比,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他也承认,研究工作“仍有待深入下去”。不过,既然已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那么,也就为将来预防心脏病和提高治疗效果创造了条件。

X光仍有用武之地

尽管X光是诱发癌症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它对于维护人类健康仍然功不可没。人们应当以不牺牲X光的这些用途为前提,尽量减少辐射剂量。在高夫曼公布了乳腺癌研究成果之后,一些人颇有异议:辐射剂量早就有所减少,高氏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一方面,X光的使用大为减少,甚至被取消;另一方面,其他手段纷纷取而代之。例如,许多医院已经转而大量使用CT扫描,可是根据UNSCEAR的研究报告,其辐射剂量竟是“传统的”诊断检查手段的10倍。
值得庆幸的是,让X光扬长避短并非不可能。1998年的一份UNSCEAR报告中,列举了不少既能减少辐射剂量,又可增强X光成像效果的新技术,如使用稀土屏幕和碳化纤维材料、增大电压限值等。每项技术都能减少一点辐射量,而综合使用后的效果就更加明显。
病人作为接受治疗的一方,应向医生吐露自己对于所需辐射剂量的担心,行使自己所拥有的了解如何减少辐射剂量的权利,同时与医务人员互相配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13023771121:X射线是如何伤害人的,伤害原理是什么?不就是射线嘛,一种波而已_百度知...
甘龚蚁答:一旦它们遭到破坏,就会导致人体内的正常化学过程受到干扰,严重的可以使细胞死亡。不同的生物细胞对射线敏感程度不同,所以某些射线比如X射线,伽玛射线等也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也就是所谓的放疗。X射线的这个特性与伽玛射线是一致的,但是伽玛射线的穿透能力和电离作用更强。

13023771121:X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甘龚蚁答:4、在医学上,X射线技术已成为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专门学科,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注意:X射线对生物细胞有一定的杀伤破坏作用,所以人体受到X射线照射后,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过量照射后,还会造成组织破坏、影响生理机能,甚至会引起生命危险。但适量的照射,并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13023771121:α、β、γ、X射线它们有什么区别对人有什么害?
甘龚蚁答:α、β射线属于粒子辐射,α是氦核、β是电子,如果这种放射性粉尘吸入人体,即为内照射,极易造成细胞癌变;但这两种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弱,一张纸就可以阻挡。γ、X射线属于电磁波,穿透性很强,穿透能力γ>X,人体接受辐射的剂量如果超过安全值,则会引起癌变。

13023771121:X射线对女性的危害
甘龚蚁答:当然有害啊..我就是搞X线放射的..经常查查你的血看白细胞低不低..低的话要注意了..最重要的是孕前半年和怀孕期间禁止接触!!

13023771121:工业用x射线探伤机对人体有伤害有多大?有什么预防措施?安全距离是多 ...
甘龚蚁答:X射线对人体的影响及危害 第一节辐射损伤的概述 辐射损伤是一定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受照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急性放射损伤是由于一次或短时间内受大剂量照射所致,主要发生于事故性照射。在慢性小剂量连续照射的情况下,值得重视的是慢性放射损伤,主要由于X线职业人员平日不注意防护,较长时间接受...

13023771121:长期在射线环境下工作,是不是对身体的伤害很大?
甘龚蚁答:你说的是X射线吗?由于X射线的频率高,波长短,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对人体细胞组织有破坏性,因此人不能长时间、在计量照射X光。X线照射量越大,对人体的损害就越大。X线照射量可在身体内累积,其主要危害是对人体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使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机体免疫...

13023771121:x射线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甘龚蚁答:X线照射量可在身体内累积,其主要危害是对人体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使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病菌容易侵入机体而发生疾病。根据X线理论原理,病人在X线检查时,安全照射量应在100伦琴以内,按这个照射量再制定出容许的照射次数和时间。如胸部透视在几天...

13023771121:照X光片对身体的害处
甘龚蚁答:偶尔照X光片对身体的害处不大。X线虽然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但目前在临床上所使用的X线检查对正常人来说伤害比较小,而且在短期内并没有极大的危害,医生在检查的时候所使用的剂量是身体可以接受的,不会给身体组织造成明显的损伤,只要患者在短时间内不频繁进行X线检查,就不用担心X线检查对身体造成危害...

13023771121:工业用X射线探伤对人体的危害
甘龚蚁答:手机使用时离头部较近,使人的头部受到电磁辐射。人体若长期遭受高强度电磁波辐射的影响,会导致头昏、失眠、乏力、烦躁和记忆力减退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还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血压波动等心血管系统症状。现在每天有百万以上的人使用电脑、电脑网络,电脑对人体的危害却往往被...

13023771121:太阳耀斑产生的X射线,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
甘龚蚁答:的射线量是0.02毫西弗左右。这其实就相当于每天看电视或看电脑2小时累积4到6个月“吃进”的射线量,对身体的影响微乎其微。2、一般来说,医学检查中的辐射有两类:一类是放射影像中的辐射,比如拍X光片、做CT,这种辐射具有方向性和可控性,基本能保证只有被检查部位会有射线,辐射剂量也相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