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时生活要注意什么?(越详细越好,家里有人得这种病了) 心脑血管病冬天注意什么?吃什么?

来源:编辑vide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指一日三餐所提供的营养必须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
  成年人每日的食谱包括四类食物:
  一类为奶类:如牛奶、奶酪、含有钙质、蛋白质,可以强健骨骼和牙齿,每日饮 250-500毫升牛奶为宜。
  二类为肉类: 包括各种肉类、家禽、水产类及蛋、豆腐,含有蛋白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每日约4~6两为宜。
  三类为蔬菜、水果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增强人体抵抗力,畅通肠胃,每日最少要吃1斤新鲜蔬菜及水果。
  四类为五谷类: 如米、面,含有淀粉物质,主要供应人体的能量,满足日常活动所需,每日约5-8两为宜。

  适量运动
  生命需要运动,不运动和过量运动都有害健康。最佳的有氧代谢运动为步行,每天步行3公里,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5次;运动的强度以运动后“心率 + 年龄=170”左右为宜。这相当于一般人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不必在乎其形式,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终生相伴。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不仅使人成瘾,而且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任何年龄的人戒烟都可获得健康上的真正收益。如戒烟一时有困难,每日吸烟应限制在 5支以内,逐渐减少吸烟量直到彻底戒烟。
  酒是一把双刃剑,适量饮酒有益于健康,而过量饮酒则是健康的杀手。酒精对人体的长期刺激可以损害人的神经、肝脏、心血管系统、肾脏等。如果喝酒,每日以不超过 15 克酒精为宜。

  心理平衡
  健康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最重要。保持心理平衡要做到 3个快乐:一心助人为乐、事事知足长乐、常常自得其乐;三个正确:正确对待自已、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三个既要:既要尽心尽意奉献社会,又要尽情品味美好人生;既要在事业上有颗进取心,又要在生活中有颗平常心;既要精益求精于本职工作,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

  当心脑溢血“杀回马枪”
  七十岁的徐大爷因蛛网膜下腔出血送医院抢救,经过一个月的全力抢救,终于出院了。亲朋好友十分高兴,纷纷前来探望,徐大爷与客人们谈笑风生,并热情地挽留他们吃饭。用完饭后他感到头昏、头痛,随后手脚不听使唤,又被送进医院,结果死于第二次脑溢血。
  类似的悲剧并不鲜见,这确实应引起脑溢血病人和家属的深思。脑溢血病人出院后的治疗和康复问题,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急性期。因为有统计资料表明,脑溢血中有三分之一的幸存者在二至三个月的恢复期内,复发出血的几率较高,而第二次出血的危险性更大。
  所以,病人出院后仍有许多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应安静休息,避免用力和情绪激动,不要认为出院了就痊愈了。
  其次要控制血压平稳,按医生制定的方案吃降压药,避免血压骤然升高导致脑出血。
  三是要避免颅内压升高的因素,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以免诱发再出血。病人出院后要保持大便通畅,可用一些轻泻药或通润药,如石蜡油、开塞露等。
  最后是病人如又感到头晕、头痛加重或出现恶心、呕吐及出现短暂的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时,可能为再出血的前兆,应速送医院。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有何关系
  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社会上肥胖人群逐渐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肥胖人群占整个人群15%,肥胖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肥胖和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之间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这大大地增加了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首先,肥胖和高血压高血压病患者患冠心病(CHD)的危险为正常人的2~3倍,卒死的危险为正常人的7倍。肥胖可能是引起高血压的最重要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一项肥胖与高血压关系研究观察例数超过100万人,其中超重中年人(40~64岁)可能患高血压的人数,比正常体重者高50%,其患病危险是同龄正常体重者的2倍。在青年人中超重与高血压有更显著的关联。
  其次,肥胖和血脂异常肥胖和一系列易导致CHD的血脂异常有关联。在Framingham研究中,体重每增加10%,血浆胆固醇相应增加0.3mmol/L(12mg/dl)。NHANES-2研究发现,年龄在20~75岁超重美国人,高胆固醇血症的相对危险是非超重者的1.5倍;在20~45岁超重者中,是非超重者的2倍。
  再次,腰围由于腰围与BMI和腰/臀比均有关,简单测量腰围就可确认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研究者以腰围作为分类指标,调查了年龄20~59岁的2183名荷兰男性和2698名女性。结果发现,如用男性腰围>94cm,女性>80cm作为评价标准,测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6%。随着腰围的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显著增加。腰围>94cm的男性和腰围>80cm女性,有一个或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可能性增加一倍;男性≥102cm,女性≥88cm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可能性增加到4倍。肥胖增加心脏负担,长期会影响心脏功能。据美国的研究人员根据流行病学的出的结论:大腹便便的男性换心脏脏病的危险性是体重正常男性的两倍以上。马萨诸塞洲波士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院的英顿·倍克博士说:“无论任何年龄,躯体脂肪过多都可能增加死亡率,但是,在年长男性中,以控制腰围为基础的体重控制方案可能比单纯控制体重更加有用。”

  心血管系统:降血脂贵在坚持
  血脂异常没有什么症状,却是“隐形杀手”。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心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水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根据他们多年的临床观察,提醒人们,血脂异常治疗中有几点很关键。
  血脂中胆固醇更重要

  赵教授多年来对血脂与冠心病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获部省级科研成果奖11项。他说,一提血脂人们总认为就只是指甘油三酯,其实血脂还包括胆固醇。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来说,胆固醇所起的作用更重要。胆固醇主要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中,这类脂蛋白像河塘里的淤泥,进入血管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或堵塞,更可怕的是,这些斑块表面的“纤维帽”会破裂,造成斑块内容物与血液发生反应,在短时间形成血栓,使心脏上的大血管(冠状动脉)突然阻塞,造成病人在毫无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因此,积极降低胆固醇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梗和脑卒中最关键和最根本的治疗。

  降脂不仅为保健

  很多人认为降脂治疗并不是必须的,而是一种保健性治疗。他们怕增加经济负担,也担心用药后引起不良反应。赵教授认为,实际上,坚持吃药可以节约大量治疗心梗和中风的医疗费用,也可减少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致残、致死危险。例如在心脏血管里放一个支架,至少要几万元,够吃10年的药。该院心内科上世纪80年代一年仅收10多位心梗病人,现在一个月就要收治20多位这类病人。

  停药病情容易反弹
  人们总以为降脂治疗仅需一个疗程,血脂降下来后就可以停药了。其实,动脉粥样硬化是长期形成的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这点包括很多医生都没有明确的认识。
  国外大规模的试验证明,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弹,像减肥后容易反弹一样。在心血管领域,目前既有治疗作用又有预防作用的药仅有3~4种,如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他汀类药物是最有效的降脂药物,可以消退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之不破裂。已经明确有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应该长期坚持服药。

  及早预防非常重要
  心脑血管病是可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来预防的。目前,美国每年用于降脂治疗的药费已多达200多亿美元,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费用也在上升。他认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吃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会带来很多危害。现在一些十多岁的孩子血管壁上就有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到了40岁后就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因此,提倡控制饮食、多锻炼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说,全世界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已患上冠心病再进行饮食控制就很难奏效了,此时他们必须坚持服药。

  血管系统:冠心病人要预防便秘
  74岁的王老先生多年来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天夜里,他上卫生间解大便,由于便秘,用力稍大了一点便诱发了心绞痛。平时发生心绞痛时,他含上硝酸甘油,过一会儿就好了。这一天他又和平时一样含了几片硝酸甘油,但没有效果,他就又加了几片。就这样,也止不住痛。第二天上午,家人送老人到解放军304医院抢救。接诊医生检查发现,老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咯粉红色泡沫痰,心音已听不清楚,心电图、心肌酶提示广泛前壁心梗,左心衰。医生立即为其上呼吸机,并进行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经全力救治,老人终于脱离危险,于近日康复出院。
  304医院干部病房副主任夏云峰说,像王先生这样的冠心病人,因便秘诱发心肌梗死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减退,容易发生便秘,由于大便变干,粪块阻塞,会引起腹胀、腹痛、烦躁不安等,这些都会增加心脏耗氧量,加重心脏的负担。特别是由于大便秘结,排便时用力过大,致使心肌耗氧量急剧升高,极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人,特别是心肌梗死病人,要特别注意预防便秘。夏主任说,要保持大便通畅,首先要注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要多喝水,最好在晚上睡前和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水,不仅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而且可以稀释血液,预防心梗和中风。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增加户外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老年人可以做一做提肛运动,每次30~50下为宜,以增加肛门周围肌肉的收缩力。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
  夏主任特别强调说,对于冠心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送医院救治,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冠心病人如果出现持续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又不能缓解,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一定要尽快送医院救治,决不可在家硬扛,以免耽误治疗。

  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的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⒈定位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变的部位。大脑半球的病变表现对侧面瘫、舌瘫、肢体偏瘫及偏盲;小脑病变主要表现剧烈眩晕、站立不稳、眼球震颤等;脑干病变表现较复杂,如交叉性瘫痪,病灶同侧口角歪斜、伸舌偏斜,对侧肢体偏瘫、感觉减退。
  ⒉定性诊断 根据发病经过、病情特点及病变部位,分析疾病的性质,判断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脑血管病,两者治疗原则不同。CT或MRI检查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⒊病因诊断 根据发病的全过程,结合定位及定性诊断,找出疾病的具体原因。脑血管病主要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引起。研究还发现,血液中某些成分的改变和高凝状态,常导致脑梗塞。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脉炎等,常导致脑出血。

  CT检查脑卒中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CT扫描是目前普遍用于脑卒中诊断的检查方法,CT不仅能明确病灶部位、大小、性质,且能观察病情,估计预后。但是CT检查亦有一定限度,脑梗死12小时后到2个月内CT均可出现低密度灶,以发病后8-11天为最佳扫描时间;12小时内液化灶尚未形成或两个月后病灶已吸收,作首次普通CT扫描结果可为阴性或报告正常。出血性脑卒中聚发立刻扫描甚或3小时内CT亦可无异常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部位浓缩为一高密度区,诊断即可明确,而4-5天后血肿周边开始溶解吸收,10天后小血肿已吸收殆尽,不留痕迹。大血肿遗留囊腔则与脑梗死黑色低密度病灶难以辨别。为此,脑出血病人应在一星期内做CT扫描。脑出血病人血肿吸收有一定规律性,0.7-1毫升/天,一旦确诊,则可不必任意复查CT,倘若在预计血肿完全吸收的时间内,病人出现症状加重,或新的神经体征,可再做一次,证实是否有再出血或意外情况的发生,避免CT复查的盲目性,减少经济负担。

  心血管系统:手脚冰冷当心心脏病
  您知道吗?手脚常常冰冷,不只是中医说的气血虚,它还有可能是心脏病的征兆。
  手脚冰冷可不是女性的专利,长得高高壮壮的李先生,不分四季,四肢常是冰冷的。纵使手脚冰冷,李先生也未曾因此去看病,不过去年因为“心肌梗塞”紧急送医,他才开始重视这个“冷冰冰”的问题。
  游小姐也是长期手脚冰冷同样的她也是因为其它病症,而开始注意自己的四肢冷暖。
  手脚常常冰冷,不只是末稍神经循环不好,陈潮宗说,当外在环境,例如气候急速改变,或是感冒等疾病流行时,这类人因为免疫力不好,常常就会跟着赶流行。手脚冰冷不只是气血虚。心脏内科医师任勖龙说,心脏病、糖尿病患者,有时也会有手脚冰冷的症状。如果肤色、肢体功能没有特殊变化,任勖龙说,手脚冰冷只是身体反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现象,民众不必太紧张。大多数手脚冰冷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常常如此,还是会有一些生活上的困扰。
  因为心肌梗塞,李冈对于太激烈的运动还是没有信心尝试,但是又怕手脚冰冷所以他自己创造了快步走,每天早上用“比走路快、比跑步慢”的速度大步走路,走个三十五分钟,然后在走得同时,顺便甩甩手,持之以恒得走了一年下来,李冈说,他现在很健康。

  血液污染是人类的第一潜在杀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进步到了小康社会,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我们不想要的东西,碧波蓝天不见了,河流污染,大量的废物无处排放,看到这一切,我们痛心疾首。然而你可知道在你的体内也有一条河,河床是血管,河水是维持我们生命的血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所谓的“富贵病”随至而来,便是高血脂、糖尿 病、吸烟等。污染所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体内河床——血管瘀积狭窄和堵塞,医学称为血栓与动脉硬化。人类的温疫——黑死病在欧洲流行了几年,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但是血栓与动脉硬化却流行了近100年,而且越来越烈。在世界范围内由血栓动脉硬化造成的死亡占人口全部死亡的52%,远远超过第二位肿瘤(24%)。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紧密联系
  注:每3个糖尿病患者有2个以上最后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是另一个重要的,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事实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高渗性昏迷等,而多数死于大血管并发症,每3个糖尿病患者有2个以上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在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情的危险和已得过一次心肌梗死的患者相似的,因此糖尿病又称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十分危险。控制不好会导致失明、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截肢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一旦发现有冠心病,往往是心脏的3支血管均有狭窄病变,而且常常是弥漫性的狭窄。现在有了介入技术,不用开刀,但对病人有要求,血管狭窄范围不能太长,否则只能做开胸手术,如果弥漫太大,血管桥没办法搭。所以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的是并发症。

  防事件发生
  注:防事件的核心有两条:防止斑块破裂、防止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猝死和心绞痛
  心肌梗死的“梗”是指营养心肌的血管(叫做冠状动脉)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说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后破裂,斑块破裂后激活了血小板和一系列凝血物质,在斑块破裂的部位形成大小不同的血栓。如果血栓足够大,完全阻断了供给心肌的血液,超过一定时间就会使心肌发生坏死,即叫做心肌梗死。
  如果阻塞的血管比较粗大;引起心肌坏死的面积就会比较大。心肌梗死后,发生坏死的心肌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会急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出现心脏泵功能衰竭,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严重的可以危及生命;心脏也可以在电活动的紊乱,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这两种情况使病人可以在短期内死亡(猝死)
  如果血栓没有完全阻断血流,则会引起各种类型的心绞痛。

注意饮食低盐低脂 注意控制血糖 血脂血压 注意避免情绪波动大 过度活动,注意戒烟限酒 注意定期查体

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
因为不良情绪和精神过度紧张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病。
长期精神抑郁易导致冠心病,而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可使脉搏、呼吸、血压、内分泌趋于平衡,达到相互协调的状态,从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
在平时的生活中,最好选用橄榄油和菜籽油。要选择低脂蛋白的食物。
比如说低脂牛奶酸奶和奶酪的。蛋清,鱼类,去皮的禽肉。
要少吃全脂牛奶及其制品及动物内脏,蛋黄,肥肉。更要少吃油炸类的食品。
可多吃大豆磷脂营养补充品由大豆磷脂(含卵磷脂)等成分制成。
tips:在选择上注意两点:1、看品牌,选择大品牌,质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有追溯机制,是否与消费者站在一起,售后有保障。

天气变冷了,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该注意什么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特别是农村近几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在中国大约每10秒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我国脑卒中每年发病是150万到200万人,脑卒中的死亡率在我国是每年大概120万左右。冠心病患者约1200万,心肌梗死200-250万人。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高血压重、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以、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在冬季会明显增加。

中老年已确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怎样才能够安然的度过冬季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应坚持服药:
高血压患者冬季因环境寒冷血管收缩,血压肯定比夏天要升高,这时应该加强对血压的检查并及时调整增加降压药物的品种和量。冠心病患者或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除了血压外要加强对血糖的控制,尤其是坚持选择合适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或联合依拆麦布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根据危险因素多少分层达标。对于高危人群应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以防止万一斑块破裂肿发挥其抗血小板激活阻止血栓形成。
2.注意保暖:室外尽量多穿一点,能防御寒冷的衣服。室内,北方有暖气供应也应增加空气的湿化。南方,尤其是长江南北冬季气候还是非常阴寒湿冷,尽管装有空调、地暖、水暖给家庭比较普遍,但老年人往往离不开几十年前贫因时代养成节约的生活观念,把空调当作装饰品的绝不是少数,还找出种种理由:不喜欢空气不流通、关门关窗等,宁可穿着厚厚的冬装,把自己包裹成一个粽子一样,但面部和四肢的寒冷还是不可避免,而且活动会明显减少。寒冷的环境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甚至动脉血管更容易痉挛而我诱发粥样斑块的破裂,导致心肌梗塞、脑梗塞、脑溢血、甚至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记住每个月增加几百块钱的电费和煤气费是是重要的健康投资,这个钱是万万省不得。 年龄大了你还能有多少地方需要消费金钱,中老年人自已辛辛苦苦争来的钱别老想多留点给子女,必须改变这种将来不落好的观念。应该用在投资自己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都是最值得的,不生病也减少了子女们的负担,远胜于你拼死拼活省下来的那点小钱留给他们要更受欢迎。
3.冬季仍应该坚持室内外的运动,当然前提是必须做好保暖的基础上,这是保持心肺功能不衰退,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必要的。
4.冬季进补要适度,尤其是富含糖、脂肪热量极高的“补品”。尽管这可能招来很多人的不同意见,但我仍要说句真话:如最常用见的黑芝麻核桃粉,其实都是在吃进大量的植物油脂和蔗糖。芝麻和核桃含油率高达50%-70%,从来没有任何论证提示它们具有补脑、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这只是一个一代又一代“美好”的传说。世界上防病、治病最好的“滋补药”是心情愉快!
5.冬季必然在年前年后,我们的传统习惯就是亲朋好友们一起聚会聚餐,亲戚朋友多的人会更多参加聚餐。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当然可以聚餐,旦不能吃得过多、过饱,抽烟喝酒就免了吧。餐厅的菜除了重油、重糖、往往会多放味精(谷/呋氨酸钠)中的钠盐会增加血容量,使血压升高。吃得过饱也会诱发迷走神经兴奋增加心脑血管事件。
6.在亲人和朋友聚会时,始终要保持平和、稳定、良好的情绪,减少过分兴奋和不必要的激动,过度的情绪化常会影响到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出现,甚至会增加血管事件的发生。

7.亲戚朋友交往较多时,要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 好在今年人们普遍戴上口罩后病毒性感冒(尤其是儿童)发生率明显下降,因为感冒交叉感染导致呼吸道炎症,如未能及时处理或控制不力,最终产生超级细菌感染引起严重的肺炎并诱发多脏器衰竭,这往往是是导致老年去世最主要的原因。
8.冬季室外活动明显减少,尤其是节日里众人聚在一起斗地主、打麻将是中国中老年人最普遍的娱乐方式,门窗紧闭力上几支烟枪,屋子里烟雾腾腾,若有人真把输赢真当回事很容易激动,这都是引起血压升高、动脉血管痉挛斑块破裂发生心梗、脑梗、脑溢血常见原因。娱乐可以但搭上生命就不值了!
写此文是希望对每一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患者能够有所帮助,健康的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季,春天还是回来的!

心脑血管病冬天注意事项:
生活起居方面:
  1,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烫脚于身体健康。
  2,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仅要注意保暖,老年人要及时添加衣物,及时调节室内温度也很重要。有些老年人喜欢穿着很厚的衣服坐在气温过低的室内,这也容易诱发疾病。
  3,早晨外出锻炼时间不宜过早,特别是太阳未出来前,户外气温过低,此时很容易诱发疾病。因此,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老年人再出门锻练。
  4,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冬季里可以进行适当的户外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不过要注意把握运动量,可以进行散步、羽毛球、太极等有氧运动,不宜进行爬山、爬楼梯等剧烈运动。
饮食方面:
1,鱼
  美国心脏学会推荐多吃鱼,尤其是鲑鱼、鲭鱼和长鳍金枪鱼之类含脂肪较多的鱼,每周至少吃两次。这些鱼富含Ω-3脂肪酸,能减少冠心病风险。
2,大豆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大豆、豆奶、豆豉之类的豆制品可以降低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允许豆制品生产商在产品包装上声明,每天摄入25克大豆蛋白可以减少心脏病风险。
3,豆类和坚果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对一组心脏病发作后的幸存者进行调查。他们的最新调查报告发现,每天吃三分之一杯干豆能使心脏病再次发作的几率减少38%。杏仁、山核桃和花生都有助于保护心脏,但每天只适合吃一把(大约42.5克)。
4,燕麦
  燕麦中含有的纤维不仅能降低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而且还能降低血压。这两种因素都容易引起心脏病。
5,大蒜
  大蒜含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化合物。研究人员还指出,大蒜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氧化的作用,能防止心脏病发作。

19288264597:心脑血管的小知识
濮怜宙答:预防:合理膳食 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在饮食上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研究证明,高胆固醇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黄、蟹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 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

19288264597: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有哪些日常习惯需要注意的?
濮怜宙答:在日常生活中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有哪些日常习惯需要注意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心脑血管疾病更多地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发生病变的概率会增加,所以平时要以合理的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从而缩短寿命。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地预防心...

19288264597:心脑血管病人饮食方面多吃什么最好
濮怜宙答:5、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可补肾填精,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可多吃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6、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如果膳食中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6、B12,会使血中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损伤血管...

19288264597:脑梗塞患者要注意什么
濮怜宙答: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脑梗塞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5、脑梗塞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预防所谓的预防就是避免脑梗塞的再次发生,同时要避免脑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

19288264597:心绞痛很危险,平时的保养应该注意些什么?
濮怜宙答:心绞痛患者在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适当的锻炼,少吃胆固醇过高的食物,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要情绪激动,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心绞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作起来相当危险。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格外注意,无论是饮食还是心态都应该控制好。一、注意饮食均衡 心绞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最应该注意的...

19288264597: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平时该注意什么?
濮怜宙答:在中年人和老年人中,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是很多的,相信很多的人身边都会有患此病的人,那么患有此类病人平时不管是在饮食,还是运动,情绪上边都需要注意很多的东西,只要平时多注意一点,按照医生的嘱咐去吃药,我相信病情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的。一:饮食方面。其实不管是什么病症,在饮食上面都是...

19288264597:心脑血管疾病应该怎么保养
濮怜宙答:6、早晨空腹时,一定是喝些稀的东西,如一杯凉茶,果汁等。7、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躺着)时间一昼夜应不少于8-9小时。他们应该在晚上8点15分至8点30分就准备入睡。一个半至两小时的午睡,可以维护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免于过度紧张。8、不要站着吃东西。站着吃东西及边走边吃,会给心血系统增加额外...

19288264597:日常生活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濮怜宙答: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是人们高度关注的疾病,也是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威胁生命的疾病。它们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程长、治愈率低、死亡率高,因此人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干预。在干预心脑血管疾病时,人们自然会想到心脑血管疾病应该注意哪些饮食方面。心脑血管疾病要注意这些饮食方面。(1)一...

19288264597:心脑血管疾病日常饮食需注意什么?
濮怜宙答:您好:心血管病应该低盐低脂饮食,能降低血脂的食物有:苹果、鱼类、大豆、生姜、牛奶、韭菜、黄瓜、山楂、花生、绿豆、洋葱、紫菜、竹笋和冬瓜等,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