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黑热病? 什么是黑热病

来源:编辑vide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 ̄8月为白蛉活百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本病潜伏期一度般为3 ̄5个月,起病常缓慢。早期症状有发热、畏寒、出汗、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热型不规则、有时24小时内体温可有2次升高。起病半年后,患者日渐消瘦,并出现鼻出血、牙龈版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皮肤变黑(故称为黑热病)。在病程中,病情常有波动,缓解和加重交替出现。由于久病体弱,常易并发细菌性感染,如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怀疑黑热时,可作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应有诊断价值),骨髓及淋巴结穿刺涂片(找到病原体即可确诊)。
本病主要采用葡萄权糖酸锑或戊烷脒治疗。如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作脾切除术,术后再给予药物治疗,常可奏效

黑热病
  (一)疑似病例:有流行区内生活史,具备以下表现:
  1、黑热病: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进行性肿大7a64e58685e5aeb931333231396337、贫血及营养不良,怀疑为血液病久治不愈者;
  2、皮肤黑热病:无论有无黑热病史,出现丘疹、结节、褐色斑或红斑等皮肤损害,不能以其他病解释;
  3、淋巴结型黑热病:腹股沟、腋下、肘部、颌下或颈等部位淋巴结肿大,不能以其他病解释。
  (二)确诊病例:
  1、骨髓或脾或淋巴结穿刺液,或皮肤组织涂片镜检或培养查见利什曼原虫;
  2、病原学检查虽阴性,但血清免疫反应,例如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呈阳性反应,可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综合判定,或锑剂获得治愈者。
  实验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 ̄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 ̄5个月,起病常缓慢。早期症状有发热、畏寒、出汗、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热型不规则、有时24小时内体温可有2次升高。起病半年后,患者日渐消瘦,并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皮肤变黑(故称为黑热病)。在病程中,病情常有波动,缓解和加重交替出现。由于久病体弱,常易并发细菌性感染,如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怀疑黑热时,可作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应有诊断价值),骨髓及淋巴结穿刺涂片(找到病原体即可确诊)。
  本病主要采用葡萄糖酸锑或戊烷脒治疗。如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作脾切除术,术后再给予药物治疗,常可奏效。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咬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黑热病是什么?~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国际上将黄热病定为检疫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定为甲类传染病。迄今为止,我国尚无病例的报道。
1648年,美洲的YUCATAN半岛首次证实黄热病的流行。17~19世纪,此病通过交通运输被带到欧洲及北美,在差不多两个世纪内,黄热病成为美、非、欧三大洲一些地方最严重的瘟疫之一,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20世纪以来,本病在北美及欧洲未再发生,但在中、南美、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仍不时流行。据WHO(1983)报告,1979~1982年期间,黄热病在非洲发生50例,南美洲发生695例,估计实际病例数为上述报告数的35~ 480倍。
1900年,美国政府派沃尔特和另外三位医学科研人员调查黄热病的病因。在哈瓦那,一位名叫卡洛斯·芬莱的古巴医生花了19年时间试图证明:和疟疾一样,黄热病也是由蚊子引起的。但是,他所有的实验都失败了。沃尔特·里德和他的研究小组同意芬莱的理论。
他们让已经叮过的黄热病人蚊子叮咬自己。尽管他们都得了病并且其中一人因此而死亡,但仍然不能证明蚊子携带有黄热病毒。只有在医院的隔离帐篷内进行对照实验后,研究者们才能证明蚊子是罪魁祸首。一组呆在隔离帐篷内的志愿者没有发病,另一组被蚊子叮咬过的人有五分这四患了黄热病。
图:1888年,黄热病在佛罗里达引广泛的巩慌。在这幅画上,人们正慌忙逃离一位被怀疑患有黄热病妇女。这种疾病之所以被称为黄热病,是因为病人患有的黄疸症常常导致全身皮肤发黄。
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常出现黄疸伴发热,故名。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黄疸和出血等。根据流行学特点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应用疫苗预防后,发病率明显减低。17~19世纪,本病曾在美洲和非洲及少数欧洲国家流行,在开凿巴拿马运河时,几万人得病,死亡较多。20世纪以来,仅局限在中南美洲和非洲。本病的传播媒介是蚊,城市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西非也是埃及伊蚊,东非有可能是黄头伊蚊、白点伊蚊和泰氏伊蚊等。人与人之间是通过蚊叮刺病人传播的。丛林型黄热病是兽类的地方病,也是家畜的流行病。若人偶然进入森林,被蚊叮刺后可以得病。
1927年通过猴和鼠的接种,获得了黄热病毒。此病毒属于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的黄病毒科,是RNA病毒。易感的动物限于哺乳动物。可用多种细胞培养,例如鼠胚、鸡胚、猪肾、地鼠肾、绿猴肾和蚊细胞。具有嗜内脏性和嗜神经性。已分离出多株病毒。
黄热病的主要病变在肝、肾、心、胃、肠等内脏。由于肝功能受到损害,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可以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渗血以及皮下出血。也可以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病人经过3~6日潜伏期后出现症状,极轻型病人的症状类似感冒,只有1~2日的发热、头痛。轻型病例呈急性发病,有明显的发热、头痛、恶心、鼻衄、轻度黄疸和蛋白尿,几日后痊愈。重型病例常突然发病,表现寒战高热头痛、背痛、全身痛、恶心、呕吐、面红、眼结合膜充血、末梢血液中白细胞降低。持续数日后,症状减轻。然后再出现发热并开始有黄疸,伴出血倾向,表现为软腭出血点、鼻衄、牙龈出血、呕黑色血水,有时出现蛋白尿甚至无尿。50%病人出现相对缓脉。意识清醒。肝功能受损,血胆红质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转氨酶升高,肝病重时可出现低血糖。10~60%病人在6~8日后出现休克、昏迷以致死亡。
本病的诊断可在发病后4日内从血清分离病毒,从尸检的肝组织更易分离病毒。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意义。中和试验最灵敏适用。血凝抑制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有交叉反应。死亡病例可作肝穿刺以检查肝脏特殊病变。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可以对症治疗和采用支持疗法。由于本病有肝、肾损害,故禁用对肝、肾有毒性的药物。灭蚊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措施。17D鸡胚活疫苗已经用了30多年,效果好,副作用少,可明显减低发病率。
编辑本段病原学
黄热病病毒属于黄热病科黄热病毒属的病毒,为RNA病毒,具有嗜内脏性及嗜神经性,在室温下容易死亡。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
黄热病是一种蚊媒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模式可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丛林型是原发性自然疫源地,而城市型则由于人类活动从前者扩散而致。
感染蚊叮咬人后,将含黄热病病毒的唾液注入人体皮下毛细血管, 迅速扩散到局部淋巴结,不断繁殖,数日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然后病毒定位于肝、肾、脾、心、骨髓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即使血中病毒已经消失,而组织器官中病毒可依然存在。由于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变化最具诊断的特异性。
(一)、传染源 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起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丛林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热带丛林中的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媒介 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丛林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有趋血蚊属,煞蚊属,蚊吸血感染后,37℃经4天即能传播。受感染的蚊可终生带毒,并可经卵传递。
(三)、易感人群 无免疫力的人群对黄热病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或发病后均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其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保持终身,未发现再感染者。流行区内成人大多有免疫力,故以儿童发病占多数。
(四)、流行特征 城市型:以人—埃及伊蚊—人形成循环,无贮存宿主。消灭了埃及伊蚊便可使黄热病得到控制和消灭, 而在埃及伊蚊重新增多的地方有传染源进入时又可引起暴发流行。丛林型:以蚊—猴—蚊形成循环,构成黄热病的自然疫源地。季节性: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季节多在3~4 月,此时雨多,湿度大,气温高,利于蚊媒孳生及病毒在蚊体内的繁殖。散发者季节性不明显,全年均可发病。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与治疗
本病的潜伏期为3~6天,最长可达13天。感染后大部分病人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者,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约占5%~15%)。
黄热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和恶性型。极轻型和轻型仅靠临床难以作出诊断,因其发热,头痛,肌痛仅持续1~2天自愈,难以与流感,登革热等相鉴别,只有依靠病原学或血清学试验方能证实。这两型病例数多,易忽略,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传染源。重型和恶性型黄热病,临床上可分为三期,全病程10天左右。
(一)、感染期(病毒血症期)急起高热,可达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颤、剧烈头痛、背痛、腿痛和全身衰竭、眼部充血、鼻衄、恶心呕吐,舌尖及舌缘鲜红,中央有苔,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随病情逐渐加重,病人烦躁不安,第3天出现黄疸,第4天出现蛋白尿。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本期持续3~4天。
(二)、中毒期 (器官损伤期) 病毒血症期后,病程第4天左右,病人症状可出现短暂的缓解,体温降低,症状改善。但几小时~24小时后症状再度出现并加重, 表现为热度上升,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降低,黄疸加深,尿蛋白量增多,频繁呕吐,上腹痛更明显。各种出血征象相继出现,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呕血,黑粪,血尿,子宫出血等。如出现频繁呃逆或呕吐鲜血,黑便,昏迷,谵妄,无尿等,均为病情转危的先兆,常于第7~9天内死亡,偶见暴发型病例在病程第2-3天死亡,而无明显肝肾损害。 该期一般3~4天,少数病例可延长至2周以上。
(三)、恢复期 从病程第7、8天开始体温下降,尿蛋白逐渐消失,黄疸渐退, 食欲渐渐恢复。乏力可持续1~2周。一般无后遗症。
(四)、治疗 黄热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病人应就地处理,以防止感染扩散。对病人应进行精心护理和对症治疗。
1、一般处理 应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大便通畅,补充维生素B,C,K类,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对症处理 高热时宜采用物理降温,可给予少量镇静剂, 但阿斯匹林应慎用或忌用,因其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诱发或加重出血。腹痛明显者可给予阿托品,呕吐频繁时给服胃复安。有出血征象时用大剂量维生素K类。肾脏或心脏受累时,应及时作相应处理,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编辑本段黄热病的监测与处理
本病预防的关键是防蚊、灭蚊及疫苗接种。我国目前尚未发现黄热病, 但我国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广泛存在埃及伊蚊,且黄热病常与登革热和疟疾等病共存,临床上有时难以区别。此外,应加强病人入境以及带毒伊蚊传入。
(一)、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黄热病作为3种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包括近期去过疫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书,对疑似病人应进行留验观察,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及货物,特别是进口的废旧物品如旧轮胎等必须采取必要的灭蚊措施。
(二)、防蚊灭蚊 是防止本病的重要措施,应以消灭伊蚊孳生地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填平水流洼地,喷洒杀虫剂马拉硫磷或50% 杀螟松。流行区可用飞机对城市及其周围作超低容量喷洒,马拉硫磷为30~ 50ml/亩,50%杀螟松为150~200ml/亩。室内除采用常规防蚊方法外,尚可用1%甲醚菊脂气雾剂或苯醚菊脂乳剂喷洒,剂量0.3~0.5ml/m3。
(三)、预防接种 在黄热病疫区居住或去疫区旅行的人员,都必须进行黄热病疫苗的预防接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黄热病疫苗预防接种的免疫期自接种后第10日起10年内有效。
编辑本段预防措施
主要是要对飞机轮船作彻底的灭蚊处理。对来自疫区的人进行检疫,还要检查货物及交通工具中是否携带蚊子。将去疫区的人,出发前10天要进行疫苗接种,在疫区睡觉要使用蚊帐。在有伊蚊地区开展灭蚊运动,消灭蚊子孳生地,堵树洞,填埋小面积水坑,去除室内外无用的容器等。
今天,仍然有一些国家存在着黄热病。如果作为一个游客要到这些国家去,必须先证明自己已经接种了预防黄热病的疫苗。
是黄热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临床特征有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蛋白尿。我国尚未发现本病。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寄生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13976033942:什么是黑热病?
花彩哄答: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 ̄8月为白蛉活百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

13976033942:狗的黑热病是什么病 狗的黑热病是什么
花彩哄答:犬黑热病,是由寄生于内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兽共患慢性寄生虫病。根据传染源不同,我国黑热病分为3种类型:人源型、犬源型、野生动物源型。常见症状为不规则的发热,消瘦,肝脾肿大等。 狗的黑热病是什么病 犬黑热病,是由寄生于内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兽共患慢性寄生虫病。根...

13976033942:什么是犬黑热病?
花彩哄答:本病是由寄生于内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双源性人兽共患慢性寄生虫病。根据传染源不同,我国黑热病分为3种类型:人源型、犬源型、野生动物源型。犬源型多见于丘陵山区,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川北、陕北、冀北、辽宁和北京等地。【病原及其生活史】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病犬的血液、骨髓、肝、脾、...

13976033942:狗狗黑热病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花彩哄答: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咬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

13976033942:什么是黑热病,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
花彩哄答:黑热病,也称为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所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黑热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犬,通常情况下,通过白蛉叮咬传播,部分可以通过口腔黏膜、破损皮肤、胎盘以及输血进行传播。患者病愈后,基本上会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预防黑热病,可以通过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加强个人防护...

13976033942:河北一患者确诊黑热病,新华制药紧急调度送药救人,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花彩哄答:黑热病是一种传染病,也叫内脏利什曼病,这种疾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狗,传播途径是白蛉,多发生于农村。病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特点是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而且会出现肝脾肿大,变相严重以后还会有消瘦贫血,外消减少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多种不适症状出现,最近几年它在中国西部六省呈散发态势发病,...

13976033942:黑热病是种什么病?山区游玩需要注意什么?
花彩哄答:黑热病(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通常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和出血。如果您正在山区游玩,建议您注意以下事项:1. 防蚊:使用驱蚊剂和穿长袖衣服以防蚊叮咬。2. 饮用水:使用经过消毒的水,以防止水传染病。3. 食物安全:选择经过消毒的食物,...

13976033942:河北一患者确诊黑热病,新华制药紧急调度送药救人,这是种什么样的病?
花彩哄答: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我国地方病之一。它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传染媒介是中华白蛉,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俗称癞皮狗)。原虫寄生在人体网状内皮细胞内,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在其内生长繁殖,引起网状内皮细胞的大量破坏和增生,病变以肝、脾、骨髓、淋巴结...

13976033942:黑热病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花彩哄答:黑热病是由黑热病原虫 -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以长期发热、肝脾肿大、贫血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这里就向大家简单谈谈本病发热的主要特点。发热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患儿通常表现为不规则发热, 若发热较重还常伴见寒战,有时发热经几周可自然缓解,但以后又复发。本病发热的...

13976033942:皮肤黑热病是什么呢(黑热病为什么叫黑热病)
花彩哄答:很多时候人们知道自己的皮肤是怎样的,但是却说不出皮肤面临的是什么问题。就像很多人都不知道皮肤黑热病是什么,有的人甚至听都没听说过。也有的人有皮肤黑热病的症状,但是因为不了解皮肤黑热病,所以都不怎么重视。皮肤黑热病其实是比较严重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变得更严重。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